第三十六章 沿江码头

    胡立德神色平静,娓娓道来,讲述着汉口码头的往事。

    “汉口的茶码头由来已久,在汉正街上,有一个着名的山(西)陕(西)会馆,这个规模庞大的会馆,是晋商实力与影响的象征,他们从事的茶叶贸易,不仅在汉口,就是在全国,都是有很大名气的。他们利用水路运输的便利,在各地收购茶叶,然后再向北方输送。在北方的晋商,几乎垄断了与俄国的贸易,贸易主要的还是茶叶。汉水岸边的马王庙码头就是晋商货物北上的起点。”

    “大汉口,在国际上早有‘茶叶港’的美名,早在大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在这设立租界,开埠设立码头,收购茶叶,沿江出海,转销国内和欧洲,每年茶叶的销量也是大得不得了。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英国在汉口的茶叶贸易下去了,俄国人的茶叶贸易倒成了真正的大宗贸易。俄国人顺丰砖茶厂,也有自己的码头,每年茶叶贸易量巨大,倒似乎成了最大的茶叶贸易商。”

    “汉口的大宗出口还是以农产品为主,诸如茶叶、烟味、棉花、桐油、牛羊皮等等,这些都在汉口集散,最后通过不同的路子输送世界各地。因为汉口是洋人、国人在内地的商品交易中心,依靠着这个庞大的交易市场生活的人数不胜数。不说别的,就是码头做苦力的工人也是数以万计。你们看这江面上,到现在还有一些小的划子(船只)接驳到江的对面,生意红火的不得了。也正是这地利,大武汉吸引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都来此谋求营生和定居,也造就了大武汉的繁华。武汉三镇也因此成为民国政府非常重要的税源地。”

    听到这些,杨安、于满屯的心情顿时轻松起来。

    胡立德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为什么要在这里选择最苦最累的码头工人这种职业,这是杨安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正准备询问,只听见胡立德对自己说道:“现在正是烟叶、秋茶、稻谷上市的时节,最近一段时间俄租界码头主要是转运烟、茶、稻谷。这些东西都是单件最轻的货物,一件只有一百三五十斤上下,最多也只有一百六七十斤。从明天起你跟着我到码头去做做搬运的活。船来了以后,这活要连天连夜地干,直到货物全进码头货栈,先是从长江沿线各地来的小船上卸货到码头。俄租界还有专门的茶砖厂,他们做好砖茶之后集中装大船,装大船的时候,只有等船装好才行,这段时间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其实,早在前一段时间胡立德给杨安已经说过到码头上干活的事。饶是心里已经有了准备,杨安也没有想到码头上最轻的货物都有一百三五十斤,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来。但是,经过最近几个月的经历,已经激起了这个年轻人潜在的血性。他干脆地答道:“好!”胡立德、满屯满意地点了点头。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夜色降临,满月高悬,江风拂来,已有几分凉意。在这一刻,杨安的头脑一阵清醒。从9月18日以来,到现在已是十多天,杨安感觉自己似乎才真正地融入他们这几个人的生活。从胡立德的迷茫,他想到了前段时间自己的困惑。其实这二者都是对人生意义的迷茫。杨安觉得目前的磨练是有意义的。这时,他根本不知道,胡立德的一些话语,犹如种子,已经在他的心田播下!

    杨安看着远处汽船的大烟囱冒出滚滚黑烟,知道那里是客运码头。杨安曾跟着于满屯送客人到码头,还看到码头上排列整齐如一条长龙般候客的黄包车队。听着汽船船笛的鸣响,隐约可见汽船冒出的浓烟飘上天空,越来越淡,知道那是即将启航的客船,不知这客船是不是开往南京、扬州方向,杨安又不禁想到了林小荷,还有……想着自己何时能够买一张回家的船票。

    胡立德看着杨安,并不知道他心里在思考什么。

    顺着杨安的眼光看向东去的江水,胡立德想到飞逝的时间,想到近几年得到的消息,想到日本对东北资源的疯狂掠夺。“九一八”事变过去已是五年,胡立德一阵恍惚。江风让他顷刻间清醒,他感觉日本对战争资源的储备即将完成或是已经完成,而民国政府忙于内战。想到这些,胡立德心中生起一丝莫名的焦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