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颠覆

    朱慈烺就是要压缩蒙荫官的数量。

    想要蒙荫官,可以,中原剿匪,击败建奴这样的大功业才可以。

    想想就知道是如何不易了,哪里机缘获取这般大胜。

    “再者,孝行可以嘉奖,然则不可入仕。”

    朱慈烺再次断绝一个可能。

    ‘举人入仕直接入仕不可行,哪怕有阁老的举荐也不予通过,如想入仕,则要通过吏部的考核,此人必有参与庶务的经历,才可以报禀内阁通过,且不可立即授予推官、县令等要职,须在府县户科工科兵科三年以上才可以晋升为要职,而吏部相关官员举荐要记录下来,如德才不佳,败坏朝廷政务,举荐人同样要被严惩,不可放过。’

    朱慈烺又是提出一个严格的限制。

    这样一个规制下,用银钱人脉走动就可以获取实职要职的成本大大增加,不确定很多。

    而且即使有一天可以迈进要职,也经历了庶务的摔打。

    不可能是一个菜鸟就晋升为要职,然后被师爷幕僚操弄,成为一个傀儡。

    三人对视,好家伙,殿下这些招式都极为狠辣,这样一套规制下去,很多入仕途径都不复存在,官员数量必会下降,而且大多数都会从科举中来,扩大取士的员额势在必行了。

    “当然,科举入仕也不会如同以往,一甲进士直接授予县令、推官等要职,甚至直接入翰林院,以后不复存在,诸卿该晓得,这些要职,甚至翰林院行走可能成为各个皇子的侍读侍讲,而县令更是关键的亲民官,却是由一群不通庶务的书生把持,然后可能被其幕僚操纵是何等可怖的场面。”

    多少日后的gāo • guān 仕途通畅,一甲及第最为让人羡慕的就是入翰林院了。

    留在京中不说,而且伺候的是阁臣,皇子,甚至可能是太子,日后的帝王。

    最不济也会参与国家重要典籍的编撰,比如永乐大典。

    这都是在皇室gāo • guān 面前露脸的机会。

    然后他们得到皇室或是阁臣青睐,日后擢拔起来入各个部堂或是御史台,接着外放地方几任知府、布政使,甚至是巡抚。

    这样中央地方的履历就完整了,自己争点气有些政绩,或是人脉了得,可以推动他们继续走上部堂,或是阁臣的高位。

    三杨不就是走的这个路子。

    但是,他们致命的缺陷都是一辈子读的所谓圣贤书,基本是务虚,真正经历庶务往往一塌糊涂,还得仰仗幕僚和师爷,所以还是那个问题,谁在办理他们的政务呢。

    原来很多这样的官员不过是一个牌位。

    最后的结局是做啥啥不行,内斗第一名。

    大明党争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朱慈烺必须断绝这个入仕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这是吏治败坏的根源之一。

    “日后即使是一甲进士,入仕后第一样不可留京城,须的外放入府县户科兵科邢科处理庶务,两年以后才可晋升,但有卓越政绩者才能擢拔翰林院,才可以成为皇室侍读侍讲,日后吏部晋升官员都是照此办理,没有所谓清贵官职,所谓清贵要么历练短浅,不通庶务,要么沽名钓誉投机之徒,本宫是不信的。”

    朱慈烺当然不信,因为他崇信的人之恶念必须节制,必须用法律和良善加以约束。

    否则日后现代社会为什么那么多的法律制约人的行为。

    大明官员尤其要被套上牢笼,没有特殊,否则他们可以专营漏洞,这些都是人精。

    三人到吸口凉气,心中飙出各种脏话,这位爷是要彻底颠覆以往官员晋升规制。

    他们庆幸自己可算没在这时候入仕,否则这个难度,啧,让人咋舌了。

    “诸卿就按照本宫的意思,推动这次科举和吏治改制,拟出章程来上报本宫。”

    朱慈烺拍板。

    三人能怎么说,拱手领命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