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挡群臣

    “科举舞弊案事关重大,希望陛下能重审此案,由三司会审联合打更人一同审理。”

    元景帝皱了皱眉,踌躇不语。

    誉王立刻大哭:“陛下,我那可怜的平阳.......”

    无耻!

    孙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兵部侍郎等人脸色大变,平阳郡主案是文官和元景帝之间的一根刺。

    兵部侍郎告诉元景帝,云鹿书院的读书人无法驾驭。而现在,誉王则在告诉元景帝,国子监的读书人同样有谋害宗室之心,且会付诸行动。

    魏渊心里暗笑,那小子能求誉王相助,在他预料之中,但曹国公为何临阵倒戈,他心里有大致的猜测,不过现在无法验证。

    许宁宴虽不擅长党争,但悟性极高,看待局势一针见血。

    这时,曹国公和其余勋贵纷纷附和,隐隐与文官形成对抗之势。

    王首辅冷眼旁观,内心却颇为诧异,眼下勋贵与文臣对抗的局面是他都没有想到的。

    曹国公和誉王不是一路人,而这两者与魏渊也不是一路人,但双方联手确实不争的事实。

    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

    这位幕后操纵之人,清晰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并由此展开策略,寻找能与“敌手”抗衡的势力。

    誉王.......平阳郡主案........是他?!王首辅心里闪过一个猜测,他脸色微微一顿,继而恢复如常。

    形势急转而下,孙尚书等人心头一凛。此案若是重审,打更人衙门也来掺和一脚,那一切谋划将尽数落空。

    最终会形成多方扯皮,僵持的局面。

    许新年虽然因此无法参加殿试,但,谁会在乎一个会元能不能参加殿试?

    身为王党重要骨干的孙尚书,频频给王首辅使眼色。

    老大哥你怎么回事?我们在前头浴血奋战,你在后方半句话不说?

    王首辅察觉到了孙尚书的眼神,眉头微皱,从他的立场,此案谁胜谁负都不关心。一来魏渊没有下场,二来许新年无法代表整个云鹿书院。

    真要看不顺眼,回头找个理由打发到犄角旮旯便是。

    可是,作为王党骨干的孙尚书冲锋陷阵,他此时若是袖手旁观,会寒了人心。党派的弊端便在于此。

    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陛下,臣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迅速了结此案。”王首辅出列作揖,缓缓道:

    “东阁大学士赵庭芳有没有泄题,只需试一试许新年就行。陛下可传唤他入殿,由您亲自出题考校,让他当着诸公的面作诗。

    “那首《行路难》是否他人代笔,一试便知。至于经义策论,殿试在即,许新年是否有真才实学,陛下看过文章后,亲自定夺。

    “若真是个草包,说明泄题是真,舞弊是真,严惩不贷。”

    元景帝盯着王首辅看了片刻,笑道:“此言有理,便依爱卿所言。”

    孙尚书等人面露喜色,王首辅一番话,乍一看是和稀泥,其实偏向很明显。

    由陛下亲自出题,考校诗词,让许新年在殿内作诗。整个大奉,能做到的只有诗魁许七安。

    这关过不了,谈何殿试?

    誉王立刻说道:“陛下,此法过于轻率了,诗词佳作,其实等闲人能信手拈来?”

    张行英立刻附和。

    左都御史袁雄笑道:“考场之上,时间同样有限,这位许会元既能作一首,为何不能做第二首?”

    “誉王此言差矣,许新年能作出传世佳作,说明极擅诗词之道。等他再作一首,两相对比,自然就明明白白。”

    “陛下,此法甚妙。”

    六科给事中率先力挺,其余文官纷纷赞同。

    曹国公袖手旁观,他只答应助许新年从轻发落,并不打算让他脱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