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乎?

    张举有心振兴张家,曲意逢迎与之交善,现在便想着,从其口中探得一点消息。

    走走停停,来往行人越来越多,好不容易到了福临楼,张举快步走进去,迎面就是说书人的声音——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

    “嗯?这段没有听过……”

    张举听出是新文,换做平日,或许会驻足倾听,但今日心中有事,却是顾不上了,直接上了二楼,转过楼梯,果然看到高冠博带的江溢,正与几人推杯交盏,有人高谈阔论,不时哈哈一笑。

    张举认出,与江溢同桌的,是建康城中的几个文人。

    见了张举,江溢招招手,道:“鹏程,你来得正好,过来与我等共饮。”

    张举堆起笑容,快步走去,落座后与之交谈甚欢。

    过了好一会,他便试着想问正事,只是看着左右众人,不好说得太过直白,几次试探,江溢都不接腔。

    最后,江溢更是干脆道:“若有话,不妨直说出来,我自问坦荡,没什么不能当面言说的,在座的也都是君子,无需避讳,你若不说,私下里再问,我也不会回答。”

    张举无奈,只好委婉问询南康王局面,却不敢将陈母所言之事尽述。

    可即便如此,江溢也是眉头一皱,不快道:“我等皆文雅之人,在此谈论文事,你拿朝堂政务过来询问,委实坏了情绪,莫说我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说!”说完,衣袖一甩,送客之意毫不遮掩。

    张举面露尴尬,看着几个文人讥笑表情,耳根通红,拱拱手,只得告辞。

    等他一走,就有人道:“这人附庸风雅,不是真心好文,与江兄结交,必是看中你家权势。”

    江溢不置可否,只是举杯。

    那人碰了个软钉子,讪讪一笑,举杯喝了一口后,眼珠子一转,笑道:“说张举附庸风雅,实是他家传统,如今就有个事,不知诸位知否,与张举询问的南康王一系有关……”

    话未说完,就被边上的人提醒起来:“南康王乃是宗室,又掌大权,很得今上信任,不可轻言!”

    那人赶紧道:“我如何敢议论郡王?是说那位郡王的胞弟。”

    “你是说临汝县侯?”江溢终于有了反应,“他能有什么事?还是说说陆忧的新文章吧。”

    那人却笑道:“这位君侯有一篇文章流出,这两日正在一些茶肆中流传。”

    江溢终于来了兴趣,道:“郑兄,我知道你最喜品评茶肆之文,亦精通此道,之前几篇,就是被你遴选出来的,我等品味之后,皆有余韵,今日莫非还有高论?不妨说说。”

    “不敢当,”那郑生摆摆手,又拱拱手,“我不过抛砖引玉,在江兄面前,谁人敢言精通?何况,那位君侯的新文章,我亦未曾看过,只是听过他过去的几首诗。”

    众人就问:“如何?”

    郑生就摇头道:“平平无奇。”

    众人大失所望。

    “尔等还存了期望?我说他的文章,无非因为这位君侯,一样的附庸风雅,”郑生反而笑了,“因陆忧才子的青斋之谈,这建康城正是玄奇风行之时,于是不管哪家,都想写上一二篇,却不知往往自取其辱,对这等人,江兄该留个心眼啊。”

    江溢只是喝酒。

    郑生见之,面色如常,继续道:“不说凡俗琐事了,还是说文章吧,既然都说到了陆氏玄奇文,那在下斗胆品评一二。”

    众人都来了兴致,问他起来。

    “城中著文者众多,但皆不过尔尔,唯有三家上得台面,写出了风雅与气象。”

    “哪三家?”

    江溢先抢答道:“这一家,自然是城外陆君,旁人是不能比的。”

    “正是陆君,”郑生点点头,“陆忧公子才华横溢,写的文章形神兼备,往往寥寥数字就寓意深刻,其人行文精妙,即使平日所见之小事,经他一写,旁人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茶肆的说书唱曲人就喜欢说他的寻常事,听着轻快,却也抓人,让人入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