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砸家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私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到90年代,人们结婚都会拍组婚纱照,然后挂在床头。这期间观念的变化是飞跃性的,尤其是结婚时必须拍一套婚纱照,一直流行到后世。

  沈雪的思想本就很现代,她想拍一套婚纱照,也就情有可原了。

  反倒是李文秀,对拍不拍婚纱照,执念并不大。

  王林是个行动力、执行力很强的人。

  他想到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

  王林和沈雪把女儿霏霏送回家里,喊上忠叔一起前往姑苏城。

  近两年,姑苏发展迅速。

  据统计,1993年,姑苏完成GDP总量525亿。

  这当然得益于浦东这个龙头的发展。

  1992年,高层正式批复设立浦东新区,将浦东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大力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增长。紧接着,姑苏也提出外向带动战略的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3年,姑苏的第二、第三产业都迎来了高速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率都超过了30%。可以说,姑苏的发展也是趁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东风。

  老城区还是以两层楼的房子为主,但居民生活物质却极其丰富。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气息。

  王林他们找到一家看上来还不错的影楼。

  影楼的店铺上面挂着招牌,写的是:“巴黎春天影楼。”

  大门是玻璃的,上面贴着许多精美的相片,其中不乏婚纱照。

  王林和沈雪走了进去。

  “两位,拍相片吗?”一个青年男人迎上前来,含笑接待,对方看了一眼沈雪,立即放出亮光来。

  虽然说姑苏自古出美女,但像沈雪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也是万里挑一!

  “老板,你们这里拍婚纱照吗?”王林问。

  “拍!不是我王志安吹牛,整个姑苏城,婚纱拍得最好的影楼,就是我家了!我这招牌可不是随便挂挂的,我在巴黎学的摄影技术,我店里的很多材料,包括婚纱,都是从巴西采购回来的,别说姑苏城里,便是大上海,我这店铺也算得上独一份。”

  沈雪明知道对方是在吹牛,但又吹得这么清新脱俗、毫无廉耻,不由得扑哧一笑。

  王林问道:“老板姓王啊!”

  “对,我叫王志安。”

  “我们能看看婚纱吗?”

  “可以,这边请,婚纱在二楼。”

  这店铺经过新装修,楼梯是比较宽的预制板楼梯,上面还铺了一层红地毯。

  王志安引王林和沈雪上楼,一边说道:“我们的婚纱是最新款式的,包您满意。两位是打算年底结婚吧?真正是男才女貌,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一对新人了!”

  这马屁人人爱听。

  沈雪微微一笑,也没有多嘴。

  楼上摆着几个模特,各穿着一套婚纱。

  样式不多,只有五套。

  王林看了看,微一沉吟:“要不,咱们还是去申城拍吧?那边可供挑选的婚纱多一些。”

  沈雪仔细的看那几套婚纱。

  王志安道:“两位,申城地方虽然大一些,其实也就这些婚纱。真的,我不骗你们,我在申城也有店铺,刚装修完,马上就要开业了,我对申城的婚纱影楼市场有过调查研究,现在最流行的,就是这几种婚纱。”

  他生怕跑了生意,拿出一大叠相片来给王林他们看。

  “两位同志,请看看我们拍的相片,全是婚纱照,马上年底了不是?结婚的多,拍婚纱照的也多。这全是我们新拍的,客人还没有过来领取的,你们看看,这效果绝对一流!”

  沈雪接过来,翻看了一下,说道:“就在这里拍吧?我觉得还不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