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为王

  “哦,既然如此,那祝林千户能够早日找到好的买主!瞿某就告辞了。”说完,瞿达就起身向外走了。

  唐赛儿就眼睁睁地看着瞿达的背影,消失在军营门外。

  “三娘,怎么了?我看着瞿掌柜怒气冲冲的走了?生意没谈成吗?”门口站着的护卫,原来卸石棚寨唐赛儿的心腹,黄达走进了公事房中。

  “别提了!姓瞿的只给三文钱一斤,这生意赚不到钱。”唐赛儿叹了一口气说道。

  “三文钱一斤是有点少,但是一根昆布最起码五六斤,十几文钱买一根,也挺贵的了,能买三斤大米呢。”黄达听了价格后,也觉得很低,但他过过穷日子,知道百姓手里有多少钱。

  唐赛儿想的是卖给达官贵人,因为她派人打听过,昆布曾经是朝鲜、日本进献的贡品,既然是贡品那价格自然就会很贵。而秦睿的出发点,和唐赛儿完全不同,秦睿希望把昆布普及给普通百姓,一是丰富百姓的餐桌;二是为了给百姓补某些微量元素,比如碘。这东西要是贵了,百姓哪儿有钱买?这背离的秦睿的初衷。

  更何况,海带这东西,除了培育种子需要人工,其他时候,都是天生天养,而且产量极大,后世就一个霞浦,供应了大半个中国的海带。现在如果定价过高,以后产量增加之后,再让他们降价,他们就会不舒服,索性一开始就一步到位。

  就是三文钱一斤秦睿都不想给,但瞿达还是给他们争取到了五文,因为瞿达也是怕以后唐赛儿不种昆布了。没想到,唐赛儿却没有接受瞿达的好意,认为瞿达在戏耍他们。

  大家立场不同,自然无法达成合作。

  不过秦睿对此也有考虑,他根本不怕唐赛儿跟自己叫板,后世无数的案例表明,谁掌握渠道,谁才是那个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的人——渠道为王!你东西再好,也得找到想买的人,否则只能烂在锅里。

  人和人交往,不能一味的付出,秦睿又不是唐赛儿的爹,没有长期养她的义务,钱给顺了,养成巨婴?总要想办法让他们自己走路。

  更何况秦睿还有另一个打算,海带这种东西,咋说呢?不能总掌握在莱州卫手里。现在的人不知道垄断的力量,但一旦他们尝到这个滋味,就会如蛆附骨,食髓知味,戒不掉了。

  秦睿肯定要把养殖海带的事情,让莱州的百姓学会,毕竟海带是个产量很大的行业,卖高了也不合适。等参与的人多了,才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商业机会,比如海带丝、海带结、海带条、海带片、海带咸菜等等,海带有了,紫菜也就不远了,有了这些基本的加工技术,蛤蜊肉、虾米、海鱼干这些海产品很快就会有了。

  沿海的百姓,靠海吃海这是注定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秦睿之所以敢派人出海,因为他有后台和利/益攸/关者,各种各样的人,太孙、国公、侯爷、伯爷、东厂厂公、锦衣卫指挥使等等;他还有钱,县官不如现管,打着这些人的大旗,塞点钱,那些人睁一只闭一只眼,事情就过去了。经济越不发达,就会贪/污盛行,腐*败不断,原因无他,太穷了,从上到下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来挣钱,哪怕一丁点权/力,都要用来交换。

谷/span  朱元璋这个政策的目的是巩固海防,但就是这个政策,为大明制造了长达数百年的隐患——倭寇!

  海禁政策导致“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边的百姓则因“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两广、福建、浙江等地的百姓活不下去了,“逃海为生者以万计,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明太祖实录》中也明确记载着“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民常从倭为寇。”

  自此,大明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倭寇越多,海禁越严厉;海禁越严厉,倭寇就越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