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刀的经济理论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友谊,除了利益,谁也不能信。所谓盟友都是假的,能出卖朋友的,只有朋友,敌人从来不会。

  给两颗糖、给点钱,就能让人诚心归附了?一旦不给了,怎么办?再说了欲壑难填,今天给一块,明天就想着两块、三块,满足不了时,就开始反攻倒算。

  必要的赏赐可以有,但厚往薄来肯定不行,毕竟大明现在也不富裕。

  “郑公,与日本、朝鲜、占城、真蜡、阿拉伯、波斯、欧罗巴去做贸易,以万方白银来奉养大明百姓,等大明经济真的发展起来了,百姓富足起来,再对外施恩、宣威,那样才真有天朝威仪。”秦睿噼里啪啦的讲了一大通。

  听了秦睿满肚子的牢骚,郑和也是面带愧色,秦睿说的是实话。

  自永乐三年,五次下西洋,靡费之大,作为主导的郑和,当然门清。但作为朱棣的心腹,他很能理解朱棣的心思。

  朱棣得位不正,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朱棣才派郑和出使。而彼时,天下已定,生产生活开始回归正常,百姓不再受颠沛流离、战乱之苦,国力开始恢复,到了朱棣上位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强盛。

  对内,朱棣修《永乐大典》、南征安南、北征蒙元,利用功绩强化个人威望;对外,朱棣开启下西洋宣威,向国外显耀兵力之盛。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显示出朱棣的雄韬伟略,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秦睿也知道朱棣的想法,他跟朱瞻基、张辅这些人很熟,多多少少也会聊这些,当然不能明说,隐晦的提及是肯定有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秦睿就是后世的喷子和今世的御史,总认为自己站在正义一边,以大义的名分,来攻击或者贬低永乐的功绩。他自带600年的历史经验,随时可以向朱棣开炮。但这个时候是封建社会,没有进入到工业社会,没有就业岗位可以提供,总不能让朱棣造出蒸汽机,开启一个新时代吧?

  “你这种说法也对,毕竟民生多艰。”郑和开始和稀泥。

  “郑公,我曾经听过一个理论,称之为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可以与郑公共同分享一下。”秦睿知道自己光抱怨不行,要告诉郑和原由。

  “哦?不知道这个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有何门道?”郑和正身坐好,看着秦睿。

  “如果真腊国向我购买价值1000两衣服,那么我就会购买700两的布料,再雇佣裁缝制作衣服,而布料商人则会向丝麻商人购买500两的丝麻,丝麻商人就会向百姓购买丝麻,百姓有了钱就会购买柴米油盐,这个链条越长,受益的人也就越多。”秦睿用最浅显的语言,给郑和解释了一下。

  后世三驾马车理论,出口、消费、基建,先要把钱挣回来,不断地拉动需求,才能刺激经济。

  可惜的是大明现在出口的主要是陶瓷、丝绸、铁器、茶叶,这一类初级消费产品,产业链都很短,惠及的百姓不多。而且大明出去的东西,大都朝廷以收上来的赋税,可以说没有成本,百姓没得实惠。

谷/span  “所以,你的意思是出海宣威的物品,应该从商人手中来买?这样可以间接惠及百姓?”郑和听了之后,微微点了点头。

  “从理论上说,这样最好!”秦睿笑了笑,看着郑和。

  没有钱注入到市场上,百姓手里没有钱,怎么花?

  后世很多基建工程,明知道是亏钱的,明知道这其中,会有很多人上下其手,贪*污腐*败,国家为什么还花大力去发展?国家还是坚持推行?原因就是国家要通过这些大型项目,带动一批企业,养活一群人,让整个经济正向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以实物、徭役的方式征税,这些都是免费的,免费的往往就是最贵的。做的比较好的就只有宋朝,宋朝采取了以钱代役、以厢代役,百姓可以出钱,厢军来干活。朝廷会给厢军工资,就会刺激经济,所以宋朝才会富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