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吃宣传

秦睿根本没关心这些,因为今天是正月十一日。

年纪轻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懂,正月十一是庄稼生日,也就是五谷杂粮的生日。

在这一天,百姓中午要蒸上一顿米饭,吃饭前盛出满满两碗米饭,然后对在一起扣成一碗,上面要放上肉、鱼、菜,并插上5双筷子,放在天井里,以供奉五谷;有人还会到晒粮食的地方摆上贡品,烧香祭祀,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秦睿对这个日子也只是隐隐约约有印象,但他今年要试种新粮,所以要造势。

去年利用立生祠造了一波势,算算时间也凉了下来,趁着这个由头,再造一波声势,大事可成。更何况北平城又来了几十万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土豆、玉米和红薯呢!

郑公祠内的香案上,除了常规的鸡鸭鱼肉、果蔬等祭品外,最前面摆了三个大盘子,盘子里装的是红薯、土豆和玉米棒。

郑公祠前,搭起了一个台子,台子前面支起了三十口大锅,下面烧着旺火,里面煮着东西,闻起来很香。

浓浓的香味吸引了很多百姓,聚拢到郑公祠前。与此同时,三大帮会的闲人在四九城里,敲锣打鼓嚷着郑公祠有神迹出现,吸引百姓去看热闹。

随着百姓越来也多,黑老四跳到台上,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扯开嗓门大喊道,“各位老少爷们,各位乡亲父老,去年,三宝太监郑和郑公,带领船队,东进亚美利加,行程五万余里,乘风破浪,历经艰辛,带回了三种新粮,最高的亩产可达十石以上,因此我们捐资立了这个郑公祠。”

下面人听说可以亩产十石后,开始议论了起来,大明此时的亩产水平,都不到两石。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说了,可能大家都不信,我也不信!因为我们都没看到,眼见为实啊!”黑老四站在台上,继续说道。

台下的人听了之后,开始笑了起来。

“但是,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我们还是可以验证一下。今天呢,我们从一些渠道高价买来了一些新粮,现场做给大家尝尝,如果大家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得好呢,就到郑公祠内,给三宝太监郑和郑公和下东洋的士兵、水手磕个头或者上柱香,毕竟他老们又给我们大伙,找来了好几种新粮,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好,吃得更多!”黑老四继续在台上发挥,秦睿写得稿。

所谓高价购买就是扯淡,因为有一些土豆、红薯开始腐烂或者冻坏了,还有一些个头小的,根本不能做种子,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秦睿就特意拿出来做了这场秀。

当然了,立意一定要高远,这样才能忽悠百姓,哦不,是说服百姓。

“如果真的好吃,磕个头是应该的啊!”下面传出一个声音,紧接着无数人开始附和。

于是一群人按照要求,排成了一列列的队伍。

三十口锅,十口是红薯小米粥,八口红薯高粱粥,十口锅是土豆疙瘩汤,还有两口锅是玉米面粥。

秦睿之所以做这个搭配是有用意的,小米和高粱是大明百姓的主食,混搭红薯可以提升粥的甜度,让这两种主食更加可口;土豆可菜、可饭,所以怎么做都行,做成疙瘩汤无非就是让更多的尝尝而已;至于玉米,秦睿可不想贡献的太多,做种子还不一定够呢。

每人只能品尝一种,量也很小,喝茶的盖碗,每人一盖碗,没办法僧多肉少,要让更多的人称为传播的载体。

“这个红薯又软又甜,入口即化,应该适合老人……”

“加了红薯后,我怎么感觉高粱米比以前香了好多……”

“面疙瘩老夫也喝过,为什么加了土豆之后,更加鲜美了……”

“这玉米面粥,香气扑鼻,浓香四溢,入口之后绵软可口……”

每个人品尝完后,都会或多或少的评价一下,然后进入郑公祠内或者磕一个头,或者上一炷香。

磕不磕头、上不上香,秦睿并不在意,秦睿关心的是新粮种在百姓口中的热度,只要能持续一个月,到时候土豆和红薯就可以育种了,又可以炒作一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