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衣锦还乡

    太平府,当涂县。八月十四。

    这里是大明距离应天府最近的县城,而这里的丹阳镇,更是紧靠应天府的边境。

    所以从应天府的下马桥工业区过来,只有区区几十里地。

    周东和周南工作落户之后,第一时间就去购买了两辆普通轿车,目前周家已经有了四辆汽车,全家出行的时候,不用再去租车了。

    明天中秋节,回来应天府近一个月的周家人终于能够抽出时间,前往老家祭祖。

    周北的旁边坐着三哥周西,后面坐着母亲,带着庶妹和侄女。

    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为了这次祭祖,周铎已经跟家中的老父亲和大哥商议了许久,安排的妥妥当当。

    昨日来自平山村的大堂兄就已经专门过来接他们,清早吃完早餐出发,一个小时后,五辆车队就已经抵达了应天府东南的云山村。

    云山村原本在濮塘镇东南,可是原址发现了数座大铁矿之后,当地居民就被迁移到了云山四周其他位置。

    当时的移民风潮已经开始,大批土地人均不到五亩的农户被强制迁移走。

    周家在大明开国的时候分了六十亩土地,由于距离应天府近,不少子弟在应天府找生活,打小工,家中也没有出过大事,犯过大病,所以家业兴旺。

    一开始的迁移并没有周家什么事,一直到正统元年,大明大移民开始,每家每户强制迁移,周家才开始开枝散叶。

    云山村位于丹阳镇北边,靠近云山的山脚下,有十户不同姓氏的迁移户组成。

    九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依旧只有十户人家,而且每家每户的户籍人口不超过十人。

    只有长子长孙一系能够留在原址,驻守宗祠。即便是长子长孙一系,子孙长大依旧要迁移走。

    这样的迁移对宗族的影响非常大,根本没有宗族势力发展的土壤。

    但是大明为了便于控制,加强了对宗族的宣传,让所有迁移到其他大陆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

    所以不论云山村还是其他村落,最显眼的建筑,永远是宗祠。

    周北从小到大回过三次云山村,第一次还小不记得,第二次是九岁那年,第三次是今年。

    他对周家宗祠并不陌生,跟老家的爷爷大伯关系也很亲近,毕竟,他们才分出去不到三十年,还很亲近。

    像不少爷爷的兄弟辈,甚至更早迁移出去的周家人,难免对老家少了几分亲近。

    不过在大明,每个人记住自己的根,是为人的基本。

    逢年过节,或者清明节的时候,总有不熟悉的周家人回来祭祖。

    也有离家几十年的人,总想着落叶归根,所以每家每户的祠堂,并不冷清。

    云山村位置比较好,依山傍水,虽然土地不算肥沃,但如今都是机械化农业,一个村不超过一百人,却有近千亩土地。

    算下来每年收成比许多工人的收入都高,只是不稳定,辛苦劳累。

    而且近年来大明逐渐推广全民医疗,全民保险,即使当农民,也不怕老无所依。

    所以如今还有不少人想要当农民,只是没有机会。

    因为除了长子长孙一系要守祠堂,其他人没有可能留在村里。

    早些年还有次子可以进周边的工厂,在如今中洲人口有好几亿之后,想当工人都难了,只能外迁。

    车队拐进了一条只能容纳一辆车的水泥路,这条路很难错车,不过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加宽的错车道,也不怕堵住。

    五辆车进了村,由于人口太少,每家每户高门大院,连一个闲人都没有看到。

    不过来到村后的周家的时候,就能看到一群人等在门口的空地上,超过了二十人。

    看到车队,众人立即让开了空地,准备迎接周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