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火药是谁发明的

    发射礼花弹的时候,把弹筒埋在地下,然后把礼花弹放入弹筒,露出引线,发射的时候点燃引线就可以了。

    很早以前是用明火点,后来是电子点火,远程控制,安全系数高了很多。

    弹筒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考虑坚固耐用就行,宋朝没有玻璃钢,也没有不锈钢,那就只能用铁做了。

    真正难做的,是礼花弹的弹体。

    老式的礼花弹采用二级结构,外侧的筒负责把内筒送上天,内筒负责效果。所以外筒主要由爆发力较大的火药填充。内筒的结构分为引信、启爆药、火药、光珠。新的技术虽然摒弃了这种结构,但是升天后的烟花结构和内筒基本一样。

    引信是为了保证内筒升到足够高度后爆炸。

    启爆药负责起爆,均匀引燃其他部位。

    火药负责炸开内筒,点燃光珠,并把光珠推到指定的空间位置。

    光珠是我们看到的烟花效果的主要产生部分,不同的光珠材质和摆放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关于光珠的颜色,就是化学里面大名鼎鼎的焰色反应,之前有这么个速记词:钠黄钾紫钙砖红,镁白铝白铁金黄,蓝铅绿钡铜蓝绿。当然,还有一个不常讲的,但是很重要,锶是血红色。

    再说空间位置。由于光珠在火药中埋放位置的不同,爆炸后推离的空间距离也就不同,所以在光珠点燃后,就能明显的看到造型了。不同的颜色加上不同的空间位置,基本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烟花的形状,当然,这里面还有发挥。

    但是做炮弹不用这么复杂,因为炮弹的作用是炸死人,不是给人看什么颜色造型之类的,所以它只需要两个功用,一是升空,二是爆炸。

    所以炮弹最关键的几个部件是火药、引线和外壳,火药分成发动药和开爆药。

    炮弹的打击原理基本上是这样:引线先引燃发动药,发动药燃烧后瞬间产生高压气体,把炮弹送入远程,引线燃烧到开爆药位置的时候,开爆药燃烧炸开弹体,形成爆炸效果。

    当然,这是最低级的炮弹,是仿照礼花弹制作的炮弹,后世的炮弹比这复杂,但是李寺决定先从最简单的技术做起。

    “老赵,你帮我落实三件事,第一,去浏阳把最好的烟花师傅给我请来,第二,把陈规宣进京,第三,军器监这段时间也要配合我的工作。”

    赵构听说李寺要制作大炮,别说是三件事,三十件事他都会照办。

    李寺描绘的大炮的原理和效果,让赵构心动不已,有了这个大杀器,日后在战场上不知要发挥多大的用处,而且能减少不少伤亡。

    “老李,你放心,我明天就去办!”

    要说礼花弹的原理,李寺也是门清,但是说到具体制作,当然还得是烟花产地浏阳的老师傅最拿手,他们可以搞清楚每种原材料的组成。

    火药是唐代孙思邈之类的道士发明,最早记载于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

    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火药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动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dàn • yào 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