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它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十面埋伏的曲谱最早见于后世的清嘉庆二十三年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载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六百年后,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不过那毕竟是六百年后了,宋朝还没有十面埋伏。

    李寺再次抬起了双手,这个时候,众人才从云宫迅音的旋律中清醒过来,凝神静气的看着李寺。

    所有人现在都知道了,李寺是皇妃乐队的灵魂人物。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一举一动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李寺的风采已经盖过了乐队中间的女歌手,因为那些个女歌手,也受李寺的手势和情绪带动。

    最震惊的还是秦桧,他是现场除了赵构唯一一个认识李寺的官员,李寺一出场,他心里就在嘀咕:你好好的生意不做,进宫来闹什么幺蛾子?

    但是当李寺指挥乐队完成了云宫迅音之后,秦桧虽然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佩服李寺:好你个狗日的,当真是文武双全啊。

    秦桧迅速明白了自己的外甥秦熺和李寺的差距,也明白了王静鸥的眼光是多么的毒辣。

    现在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着李寺,李寺故意停顿了很久,要的就是这个剑拔弩张的效果。

    突然,他手一抬,皇妃乐队的琵琶手迅速响应,一段紧凑的琵琶独奏响起,勾起了观众们的心弦,太刺激了。

    十面埋伏本来就是琵琶独奏,可是李寺在编曲上加入了其他乐器的特色,让整首曲子的节奏显得更为的紧张,把战争场面烘托的更加宏大。

    有一首词能形容这首曲子给人的感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当然了,这首词还没出世,不然在座的官员脑海里应该都会想到。

    十面埋伏演奏完了,有一个官员忽然带头喝起彩来:“好!”

    赵构抬眼望去,却是吏部尚书李光。

    李光与李纲、赵鼎、胡铨并称“南宋四大名臣”,乃是唐朝汝阳王李琎的后代。

    四大名臣什么来头?其实就是南宋的四个主和派的头子。

    李光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担任开化知县,迁常熟知县。钦宗赵桓即位,授右司谏。赵构即位后,他先后治理宣州、杭州和婺州,接着升任吏部侍郎,现在是吏部尚书。

    要是历史不变,李光以后还要当副宰相也就是参知政事,不过现在副宰相的位子由秦桧担任。

    从知县干到副宰相,李光几起几落,而且是历史上担任吏部尚书最多的官员,先后在绍兴二年(1132年)、绍兴五年(1135年)、绍兴八年(1138年)在吏部尚书任上。

    吏部管理着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员,李光因此在官场上地位极高,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内外,在大宋可谓是权倾朝野。

    李光是坚定的主战派,靖康之耻的时候,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弃职而逃的有五十二人,罪过相同而惩罚相异,舆论纷然,李光请求交付大理寺公正处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