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口井 ;杀兵匪

    引言: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目之所及八千里云月风雨皆为一人所有,有臣服的子民必然也有反叛的壮士,适逢烽火乱世更当是有行走于这乱世的豪迈侠义之士。

    魏朝一家独大于中原,安稳日子过久了必然要生出些乱子。文昌十三年,二公子赵启毒杀太子篡改遗诏,加冕登基。三公子同太后起兵反之,于皇城内大战时日最终不敌叛逃北方建朝新魏。四方诸侯闻之纷纷联合谋反,皆是高举正统大旗,自诩大魏朝。

    自此中原大地四分五裂,东西南北新旧共计六个魏朝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之上......

    晌午时分,白家村子里。白墙黑瓦的房子之间,不时的冒出一柱柱青烟,山间地头中尽是挥洒着汗水的精壮汉子,各家庭院里的妇人们、姑娘们也都忙碌地做着各自的事。唯独有一个半大的毛头小子不务正业的躲在村口书院外的草垛里,时而跟着私塾里朗朗的念书声吟上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时而捧着泛黄的武术功法一边翻看一边上蹿下跳。

    毛小子无名无姓,是个十足的野孩子。听村里人说他是在一次族中大祭的时候,被人扔到祠堂门口的。他那狠心的爹娘在腊梅绽放与白雪争奇斗艳时节,仅仅是给他包了一层极为单薄的被卧便将他扔了下,再未留下别的什么,就连个生辰八字的字条也都没见到。那日赶来祠堂祭祖的村里人,在无意间瞧见了雪地里冻得直哭的毛小子。众人心生怜悯便将他捡了回来,一家一碗饭一家一口汤的将他养了长大。

    善良的村里人虽是救了他活命,但奈何白姓族中规矩实在繁多,容不得外姓人进族入村,更何况他还是一个不知爹娘的野种,能将他留在村子里活命也已是破了先例了。所以拥有名姓这件事对毛小子而言便更是奢望了。

    族长老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他留在了村里,但却始终不愿给他赐姓取名,因他自小做事便毛手毛脚的,村里人也就一直毛小子毛小子的叫着他了,权当是有了个名字。

    白家村子的祖祠规模着实不小,倒不是因为房子建的高大,而是祠堂屋内供奉的祖宗实在众多,一张巨大的黑桌子上叠了十层牌位,满满当当的摆了四五十位祖宗。也难怪这四周皆是无人之地,荒芜且又偏僻,但却唯独这白家村子所在的小山沟有了人烟,究其原因应是这白家的祖宗们实在善于生育。

    白家村子淳朴且善良,人人都是循规蹈矩,村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安宁,鲜有纷争出现。即便是毛小子这种调皮捣蛋的野孩子,也没能在村子里掀起什么大浪花,顶多是小时候隔三差五被族长老爷捉来打顿屁股板子。不过后来毛小子大了后便再没挨过屁股板子。并不是他长大了变老实了,而是族长老爷年纪大了追不上他捉不住他了。自从毛小子发现族长老爷年纪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之后,他也算给族长老头面子,没再干砍祖祠前老树枝杈做木剑、跑到祖祠供桌上睡午觉偷吃贡品这类混蛋事。

    这日午后如同往常一般在私塾旁草垛里练着“功夫”的毛小子,才将将挥起了木棍欲要施展身法之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又刺耳的敲锣声。在小村子里长了十几年的毛小子熟悉这个小村子里的各种事物各类声响,但他却从未听过这般动静。

    这番嘈杂不同于红白喜事的锣鼓声,让人一听便知是喜是悲,也不像村里大祭肃穆端庄,眼下锣声鼓点紧凑密集,只听得人心里发慌,听得人浑身不自在。

    思虑间敲锣声戛然而止,白家祖祠前的空地上多了一队手持锋利长矛的兵卒在整齐地站着。在兵卒们的身前是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个精瘦的男人。一身甲胄架在他的身上显得极不相称,就好似这身甲胄是他从战场上仓惶逃命时捡来的一样。全然顾不上挑选尺码,凑合着的就套在了身上。

    “我乃参军校尉刘长寿,教你们族长召全族人速来此处。”高头大马上精瘦的刘校尉说完后抬了抬下巴,地看着面前的老弱孩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