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回 世事难料遭变故

    “这,这我倒是未曾想到”姜郢闻言有些难堪,更有些犹豫,他没想到安怀王竟然在身边留用了一个“作恶多端,违法乱纪”的江湖人,如此“肆意妄为”之事,除了前太子,的确也没有人敢做了。但转念一想,正是因为锦帆这么多年来忠心耿耿的跟随与保护,才能使狄挽凤等人不敢对前太子如何,而如今锦帆又誓死保护姜遇鹤,甚至还为复国大计操劳,如此忠肝义胆,侠骨丹心,始终如一之人,这不禁让姜郢大为震撼与感慨。并开始让他对江湖人转变先前那些顽固的观念:“这锦侍卫,我没有半点看不起江湖人的意思。只是江湖人生性桀骜,放荡不羁,难以约束,又有多少人像锦侍卫这般侠肝义胆,铁骨金心?我怕即便他们肯愿意助我等一臂之力,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免会出甚么差错呀。”

    可锦帆闻言,却徐徐摇头,解释道:“此乃王爷多虑,江湖中人并不像王爷所说的那般。首先,我并不排除江湖中的确有一些江湖败类,宵小乱贼,给王爷留下的不好的印象。但请王爷相信,江湖中绝大多数的人都知晓民族大义,他们之间或存在些许矛盾与争执,但当国家陷入危难,百姓置身水火之势,便会有有识之士揭竿而起,保家卫国,不遗余力!只因为,心中侠义二字,不曾忘却。而江湖中人,大多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有仇必报。你敬他一尺,他还你一丈。就比方说,在下跟从安怀王多年,不问江湖中事也有多年,可如今有求于曾经的那些兄弟,他们依旧会不遗余力,不计代价的帮我,这便是江湖人的情谊,想来久居那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深宫之中,是无法得知的。”

    “既然锦侍卫都如此说了,那我也没有甚么异议了。”姜郢与锦帆相视一眼,会心一笑,他愿意相信锦帆,也愿意相信那些,他并未打过交道的江湖人。如今国家倒悬,生灵涂炭,万姓危难,民族危急,理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休说是那些江湖人,真要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之时,就连那死囚

    (本章未完,请翻页)

    牢中的囚犯,都该手执兵刃,身披盔甲,冲锋在前,哪怕身死,为国捐躯,也比窝窝囊囊死在牢里的草席之上,要好得多。

    “但不知,锦侍卫查出了些甚么?可有结果?”姜郢如是问道。锦帆答曰:“回禀王爷,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江湖上的朋友告知我,数月之前,在秋骊山青鸾峰的青鸾庄中,桃花峪的主人江湖世家叶家的家主叶藏,曾召开英雄大会,选出武林盟主,各大门派共襄盛举,更是在英雄大会之后组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义军。听说,如此已有八千人马。而那叶藏还在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想来他们已然有北伐的打算,只是一时找不到良机。故而我今日出门,本是向去与几位旧友会面,想托他们设法联系那叶藏,好与其达成合作,共同抗敌!”

    姜郢闻言大为震惊,如此大事,却因为自己的突然出现打断搁置,故而他赶忙问道:“啊这,那我岂不是耽误了锦侍卫你的大事!”锦帆则说道:“不妨事不妨事,想来我在家中修书一封,飞鸽传书递与他们也不无不同,王爷不必自责。”故而两人便寻来纸笔,一齐商议那联系叶藏共襄盛举之事。此处诸事皆毕,余事不提。

    再说回那叶藏等人,经过数月的招兵买马,囤积粮草,这起义军的规模已然发展到近万人,临近的州府见起义军声势浩大,生怕他们壮大起来后便会先抢占州府作为立脚点,故而派人前来谈判。所谓的谈判不过是劝他们解散义军,或是将义军合并于州府军,统一交给“朝廷”统制。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承天府陷落后,洪文帝自尽,大姜覆灭,江南各州府群龙无首,早已没了所谓的“朝廷”,各州府的军政大权都捏在知府手中,若是如此草率便将军权交出,休说是起组建义军的辛苦努力都可能白费,若是那卫国大军趁此时机挥师南下,又当如何?

    故而当那州府的使者前来谈判之时,众人无不持反对意见,就连尹温烈都认为,此时与朝廷合作还为时过早,故而不便答应此事。而叶藏便将众人的意思转告那使者,不想那使者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道:“岂有此理!你们真当自己是甚么人物了么?!我们家知府看得起你们,看得起你们这些人马,才差我前来谈判。不然你们以为,你们私自募兵,招兵买马,算甚么?知府这是给你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要么解散义军,各回各家,要么交出兵权,否则,你们知道你们这叫甚么行为么?私募兵马,囤积粮草,啸聚山林,要么是落草为寇,要么是起兵造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呀!我奉劝你们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休要不知好歹,不识抬举,免得招致杀身之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