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不可思议的传说(完结篇五)

    可惜李神通没有这种闲情逸致,他深深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而此刻的李神通大军就是整个关中平原最庞大的一棵树,倘使没有等到李渊入关,就把隋军的飓风招过来把大树刮掉大半的叶子,甚至折损枝干,那么他响应晋阳起兵的意义和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最关键的是,这肯定会影响到李渊大功告成后对自己的封赏。

    抱着这样的思量,李神通翘起二郎腿躺了下来。他决定做个缩头乌龟,连四只爪子也缩进龟壳里,没有往鄠县四周派出一兵一卒,甚至都没有瞟一眼过去。

    以他的想法,在这风雨飘摇的天下,李渊、李密、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李子通、杜伏威……有太多值得大隋朝注意的势力,而李神通这样一个乖宝宝,朝廷应该发来嘉奖,通报表扬才对。

    此刻坐镇大兴的杨广的孙子、太原郡守杨侑却并没有按照李神通设想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位未来的隋恭帝年纪虽然只有十二岁,但继承了杨广的天资聪颖和非凡气度,他敏锐地意识到任何一个和李渊牵扯到关系的义军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关门失手、覆水难收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连续向鄠县派发征讨大军,可惜风雨飘摇的大隋朝也不剩几支精兵强将的队伍。几次征讨,接连失败。

    这个时候,李神通终于明白了自己已经不是一颗普普通通的大树,而是连飓风都卷不动的遮天巨木,脚底的根脉深入地底错综成网、坚牢无比。于是,他翻了个身,换了个睡姿,继续躺了下来。作为一个半眯着眼睛的巨人,懒洋洋地瞄看关中之内的朝廷和一众义军的众生像。

    李神通脑袋里也会偶尔冒出一个这样的念头——要是自己趁着这股声势,把大树变成大风,在关中浩浩荡荡刮上一场,是否也能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甚至,以后都不必再仰仗李渊的鼻息。这个念头一晃而过,他又翻了个身,打了个哈欠。

    等到李神通睡了一个回笼觉醒来的时候,再听到李红玉的名字,在关中沃野上流传的已是关于她的各种不可思议的传说——

    离开李神通的时候,李红玉和她那不到几百人的队伍就像一场狂风暴雨中单薄飘摇、无处可逃的流浪狗。但那个时候的李红玉已然学会了怎样变强,并且在何潘仁身上成功地实践过了。

    关中义军大道遍野,招纳就是了。

    这也是李红玉最擅长的本事。她从鄠县出发,蒙上了红色面纱,穿着炙红似火的战袍和披风,竖起边角如火焰般跃动的旗帜,打着李渊和族叔李神通的名号,一路向着自己阿耶起兵和入关的方向行进。

    她始终带着最自信、最亲切的笑容,走一路招纳一路。沿途所过之处,各路义军竞相响应。人们仰慕和惊叹于她即使被蒙上大半个面孔依旧丝毫无损的绝世美貌,有的义军甚至在她到来两三天前就开始张罗起欢迎事宜,而李红玉,则毫不吝啬地向每一个值得拉拢的义军首领作出功成封官的许诺——这是向她阿耶充分学习的成果。

    在此期间,李红玉还收获了两名大有来头的铁杆仰慕者。

    一个名叫李仲文,爷爷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弼,父亲是大隋安州总管、真乡郡公李衍。

    另一个叫丘师,三州刺史、谭国公丘和的长子。

    一个是未来的大唐反叛者,另一个是大唐开国将领。

    他们此时此刻尚且年轻,还没有经历人生中必将经历的跌宕起伏,但绝没有人将他归于纨绔子弟的行列。只因他们敢于混吃等死的生活,不屑于即便改朝换代对自身荣华富贵也无丝毫影响的安稳,在乱世中拉起一只队伍,等待风起之时。

    他们是见过世面的,完全具有迎风飞舞的素质和能力,在乱世之中亦大有可为,却依旧被关中女神的美丽所折服。

    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并非折服于李红玉被遮掩的容貌,而是在见到李红玉本人的一瞬间,就不自觉被卷入赤红而温润的气场中,为她所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声浅笑而震撼颤抖,心甘情愿放弃开创一番属于自己事业的念头,从此以后肝脑涂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