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明教裂变华山之期

    柯崇云终于同意上位,全金发自是没有白费一番口舌。

    见他若有所思,全金发也不再打扰,转身离开御花园,去寻杨妙真去了。

    柯崇云也没有多言,歇了一会儿,又翻开了无字书,细细推敲起来。

    书中所言的百姓代表大会,自然是柯镇恶的手笔。

    不过柯镇恶虽是从后世而来,但受限于眼界和格局,对这个制度却也没有多么深入的研究,只不过在与冯蘅谈论当不当皇帝的时候随口提了一嘴。

    倒是冯蘅对此颇感兴趣,问了许多细节。

    柯镇恶自然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说了出来。

    后世华夏的那一套制度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才渐渐形成的体系,照搬到这个世界自然是不现实的。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后世相差甚远,后世从满清到新华夏,中间也是饱经苦难,又经过多次文化洗礼,中途还走过不少弯路,才终于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在一千年前的现在,想要搞民主那一套,显然是没可能的。

    就拿皇帝来说,如果有个人跟你说,这天下不需要皇帝,便能运转的更好,差不多大多数人都会说你是白日做梦,小部分人会直接报官把你当反贼抓起来,最后一小撮人会拍着肩膀跟你说“兄弟,你说的对,跟我上山当土皇帝去!”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别。

    冯蘅饱读经史,自然知道柯镇恶所说的那一套有多么不切实际,但是有些东西却对她很有启发。

    比如说这个百姓代表大会。

    百姓就是人民,一个意思,但百姓代表大会却不是一回事。

    毕竟如今中原的百姓八成都是不识字的,你跟他说民主,他只想当地主,真正有见识、读书识字的却是地主豪强书香门第出身的士子。

    而愿意为底层百姓发声的,天底下估计也就只有一个明教了,可惜明教的手段也足够粗暴,直接造反。

    于是冯蘅便想,反正明教门徒都是出身于底层百姓,不如就让他们成为底层百姓的代表。

    你们的教规不是说不准当官么,那么就不设官职,每隔一段时间来召开这么一次大会,把百姓见到的不公,不满全都说出来。

    你明教弟子就老老实实的在底层给朝廷当个眼线,我给你发声的途径,你就乖乖的,别一天到晚想着造反。

    当然事情自然并没有这么简单。

    冯蘅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杨妙真也意识到明教靠着造反是没有前途的,那个教规,只要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有多么不现实。

    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之后却拱手送人,自己退居幕后,天底下这样的圣人能有几个?

    后世一千年,也才出现一个孙逸仙,打下了江山拱手送人,然后接着又打。

    但杨妙真是明教教主,教令是她立身的根本,她不可能轻易抛弃,但有了冯蘅给出的方案,加上眼前的局势,才让她有了一丝破局的可能。

    其实杨妙真心里未尝没有想过当女帝,她本来就是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但她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根本做不稳那个位置,既然如此,那么她就退而求其次,当明教历史上第一个将明教带入光明的教主。

    这才有了之前的事情。

    江南七侠是江湖侠士,这自然是没有疑问的。

    但他们创建的七侠派却不是单纯的江湖门派,他们虽然教授弟子武功,但却不仅仅如此。

    七侠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入学弟子只有年纪的要求,并无身份和资质的限制,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适合练武,照样可以入学,因为七侠书院不但习武还学文,学的还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这在其他门派来说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七侠派可以,因为七侠派之前有整个青唐道丝绸之路的资金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