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和私心论

    沈墨对于成龙说的话是九分真,一分假。

    假的地方就在于他其实挺希望于成龙能够弃暗投明投效自己的,他现在手下的确眼中缺乏人才,尤其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那种大才。

    但是这话出自于某种傲娇和一些话术小技巧,是不太方便说出来的。

    于成龙一个六十四岁的老头,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他经历的足够多的事情让他的三观已经非常的牢固,不像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那般可以轻易被几句话就能说动。这些人内心都有自己一套判断人事的标准和原则,而且非常的坚持这种原则。

    无论这种原则在外界看来是多么迂腐固执或者陈旧保守的,但是却正是这样的原则和标准才造就了他们为后人铭记的声名。

    海瑞其实也是这种人。

    这种人要想改变,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语,却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只要他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东西触动到了他们的内心,很多事情就会慢慢发生改变了。

    所以沈墨表面上承诺给于成龙自由,可以放他随时离开,但是他相信于成龙不会轻易离开的。虽然目前他不会答应投靠,但是肯定会利用当俘虏的这次机会来趁机好好了解一下沈墨的底细,以便知己知彼。

    沈墨根本不担心于成龙此举能够对自己造成某种威胁,他真正的底牌外人永远是不可能知道的。

    虽然于成龙没有答应投效,但是却有一个人的表现出乎意料,那就是祁阳知县卞和平。

    卞和平是陕西延安府人,算是李自成的老乡。这位倒是个正儿八经的进士,三十六岁考上进士,在京城翰林院当了三年闲差,吴三桂死了之后,湖南被清廷收复,大量官职空缺出来。他趁机自请外放,就当了祁阳知县。

    到如今还不满一年,可以说湖南的官大部分都不满一年,因为吴三桂死了也才一年左右。以前这些职位上都是西选官。

    所谓西选官,就是指的平西王府选的官。据说以前,南方某个地方一旦有官职空缺出来,清廷和吴三桂的平西王府都会派出官员去上任。而南方基本上就是吴三桂的地盘,距离又近,所以往往都那些西选官到任的早。

    康熙派来的官到任一看位子早被人占了,只好灰溜溜的打道回京。

    所以,那时候人人争当西选官,吴三桂也趁机用来卖官赚钱,也趁机笼络了不少人。

    卞和平自愿投效的事情沈墨知道之后的确很有些意外的,因为从这个人之前为了抵御自己而做出的种种措施上来看,其人都是忠于清廷的。这种突然的转变让沈墨不得不怀疑此人别有用心。

    不过沈墨也没有急着否定,而且这还是第一个主动要投效自己的进士,所以就算表明一种态度,沈墨也不能轻易拒绝,所以他略作思考后让人将卞和平带到了知府衙门。

    卞和平看起来很有投效的诚意,不仅主动将金钱鼠尾剪掉,而且换上了一身汉服深衣,还带上了一顶方巾,只是脑袋光溜溜的看着有些滑稽。

    “卞和平见过沈总镇。”

    卞和平是一个容貌威严的中年人,颌下三缕长须修建的整整齐齐,语气中正平和,行礼一丝不苟,相貌堂堂,是那种让人见第一面就觉得靠谱的人。

    沈墨抬抬手表示免礼,看着他开门见山道:“你之前大张旗鼓的抵御我军,如今成了阶下囚才三日就要投效我,不免转变的也太快了,你作何解释?”

    卞和平拱手道:“之前抗拒总镇大军,是因为彼时我是祁阳知县。既为知县,便有守土牧民之责。而总镇你却是举兵起义,对抗朝廷,你我属于敌对双方,我之种种举措,不过是在履行作为知县的职责,何错之有?那是出自公心。”

    “而如今,我成了总镇的俘虏,且又贪生怕死,所以也不愿为朝廷殉职。就算总镇放了我,我既有失守之罪,朝廷就算不杀我,这辈子我的仕途也就基本到头了,甚至有可能会被罢职回乡,平庸一生。而我这三日观察总镇治下种种事迹,军纪严明足可与岳家军媲美,治下百姓小民也是欢欣鼓舞,整个秩序井然有序。并且总镇自身克己自守,生活简朴,丝毫不见奢靡享受之风,如此种种,已经颇有明主之相。所以出自私心,我选择投效总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