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广而告之

    当然,韩宣武还不知道这些内情,然而心神传来的示警也足以打消他直接动手的念头。

    就在他琢磨着怎么办的时候,刘景忠忽然放下毛笔,合上药经,又将几张纸放到蜡烛上点燃,烧成灰倒进痰盂里。

    做完这些,他拿着另一叠纸张,站起身来,走到书橱前,鼓捣了几下,书橱便忽然露出一方暗格。

    暗格大约一尺见方,里面放着几摞册子和一些金条。

    韩宣武以为刘景忠要把东西放在暗格里。

    可是也不知刘景忠在暗格里做了什么手脚。

    下一秒,就见书房东边墙角下的一块三尺见方的地砖,忽然无声无息露出一块凹槽。

    刘景忠走过去,把纸张放进凹槽里压紧,然后回到暗格处鼓捣了一下,地砖又悄无声息的恢复原样。

    然后他关上暗格,吹灭蜡烛,最后离开了书房。

    “这刘景忠真是好狡猾!”

    韩宣武若不是亲眼所见,也一定会以为那暗格才是藏东西的地方,完全想不到它只是掩人耳目。

    不过能让一个三品gāo • guān 如此小心慎重。那藏起来的东西一定是要命的玩意。

    想到这里,韩宣武兴趣大增,身体升到地面后,立即走到书橱前,神识一扫,便发现木板上的机关所在,轻易的打开暗格。

    接着他看也不看暗格里的东西,伸手在里面敲敲打打。

    片刻后,他发现暗格左下角有一块青砖似乎可以活动。

    韩宣武心中一喜,立即手上发力向下按去,青砖果然缓缓凹陷了半寸。

    他再向书房东边看去,只见那层地砖也随之沉了下去。

    藏在凹槽里的是几本册子和一摞写满字的纸张。

    韩宣武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毫不犹豫的从最上面的零散纸张开始看起。

    尽管他没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大体猜测,但在看到上面记载的内容后,韩宣武还是吓了一大跳,不禁为户部官员沆瀣一气,贪腐之严重猖狂,感到极度震惊。

    没错,这上面记载的是户部上下大小官员漂没钱粮后的分赃记录。

    数目之大,随便一张上都动辄万两以上。

    韩宣武粗略算了一下,仅同治初年至今,户部至少贪污了近三百万两白银。

    看完这些,他又翻开蓝皮册子,仔细看了一会儿后,发现这好像是户部小金库的账本。

    至于为什么刘景忠会掌管这种要命的账册。

    韩宣武大约知道一些内情。

    刘景忠的祖父在乾皇时曾任户部尚书。其父亲刘温清也曾在户部任职,后转任军机参赞大臣。他本人如今更是三品户部侍郎。

    由于刘家祖孙三代都是户部出身,可以说根正苗红,因此在户部大小官员眼中没有比他更可靠的人了。

    再加上刘景忠官职地位够高,正是掌管小金库账册的最佳人选。

    有了这些账册,韩宣武觉得扳倒刘景忠一点也不难。但关键是速度要快。

    牢房里环境太差,他在里面一天也不想多待。

    韩宣武想了一会儿,心里面大体有了一个想法。

    很快,他悄悄的离开了刘府。

    半个时辰后,他从一家成衣铺里取了一套六品朝服,接着直奔一间卖文房四宝的书铺而去。

    又过了两刻钟时间,韩宣武出现在一家规模很大的书铺。

    找齐笔墨纸砚后,他磨墨润笔,开始在白纸上快速书写起来。

    随着一行行工整漂亮的小楷在纸上出现,一场轰动天下的户部贪腐窝案徐徐拉开帷幕。

    次日五更天,天还黑蒙蒙的一片,紫禁城东华门外,已经满满站了一大片上朝官员。

    不到京师不知道官多,放眼望去最少上千官员站在东华门外。

    而离东华门最近的是大斋朝一品二品三品大员,紧跟在他们后面的却是奏事处官员,还有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再就是各省提塘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