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六盘山

    游六盘山

    20114年秋季,我来到位于宁夏西南部的六盘山。到了山脚,便直登山顶。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层林尽染,群峰红遍,好一派金秋风光。顿觉心胸豁然,气畅神怡。

    六盘山高近3000公尺,不算很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仙就是*。1935年秋,*率领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在山顶,他眺望雄伟山景,眺望逶迤登山的红军,诗兴勃发,写下了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因领袖的登临而享誉,因此词的发表而扬名,名满天下。

    登此山,不能不咏此词,我面对群峰吟咏起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诗词意境高远,气魄不凡。雄才伟略*,实现了他的宏伟志愿,缚住了“苍龙”,也登上了长城,并在北京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我们这些晚辈呢,也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新形势下的新长征,实现繁荣神州的中国梦。

    漫步来到红军长征纪念馆。建筑雄伟,气势如虹,有如当年击溃数十万围追堵截白军的红军。再登上吟诗台,脑中浮现出当年*在此昂首挺胸歌吟诗句的情景。中国的伟人都喜欢登山或登台赋诗。一代雄杰曹操曾登台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传为千古佳话。但与*相比,曹操的业绩、诗才怕是要稍逊一筹了。

    登山是旅游的重要项目。人们登山,一是看景,二是观摩人文历史。宁夏政府深知此点,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六盘山顶建红军长征纪念亭,2005年又扩建为红军长征纪念馆及配套建筑,增加了六盘山的人文历史厚度。从初建到扩建,也显现出宁夏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

    我在山顶休息时,同坐在身旁的一个游伴闲聊。他说他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乡干部,他那个地区改革开放初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四十几元,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达不到温饱。而现在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两千元,很多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听了这话我又看看红军长征纪念馆,心想长征牺牲的红军将士,及他们的领袖*,知道这个情况,也会在九泉之下“尽开颜”的。这个西海固的乡干部老王还是长征红军的后代,他的红军先辈就在翻越六盘山后不久牺牲了。他说他到六盘山也是为了到红军长征纪念馆祭拜先烈。红军的鲜血染红了秋天的六盘山,也染红了宁夏大地。我们今天走上幸福路,是红军先辈用鲜血开辟的呀。听了老王的话,我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拿出水果请他吃。

    接着游览主峰米缸山。米缸山古称“高山”,又名“美高山”,海拔2942米。 《山海经》中有记载:“华山西七百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形象概括了六盘山无山不绿,无水不清的茂密的森林植被和丰富的水资源。

    米缸山真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在山巅极目远望,云蒸霞蔚,层峦迭嶂,峰奇谷险。还有人工的改造:层层迭起的梯田,蜿蜒曲折的公路,使六盘山于天然情趣中又增添了些人间气息。梯田层层铺开,五彩斑斓,似给山峦穿上了少数民族的彩装。公路盘山而上,曲曲折折,似给山峦绕上了白色的飘带,如此六盘山就似一个天上下凡的俏美仙女了。

    游完山顶,再到六盘山森林公园。这里林木茂密,夏季当是满目葱绿,而在秋季,则是有绿、有黄、有褐、有红,杂色相间。走在林间小路,最大的感受是空气清新,氧离子太充足了,让常年处于雾霾中的大城市人感到沉醉了,不是醉酒,是醉氧了。说是醉,但醉得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步履矫健,越走越有劲。行进中我发现茂林中有点点红色在闪烁,走近一看,是成熟的枸杞果,宁夏最知名的土特产。我望着一颗颗鲜红的枸杞果,觉得它们就像红军帽上的闪闪红星。那些翻越此山的红军将士,把军帽上的闪闪红星,化作这晶莹透剔的枸杞果,留在了六盘山,继续美化人间,造福人民。摘下颗枸杞果品尝,甜蜜蜜,甜蜜蜜呀,真是名不虚传。苏轼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不辞长做岭南人。”现在我要说:“日啖枸杞三百颗,不辞长做六盘人”。西海固老王又向我热情介绍宁夏特产枸杞,说枸杞可以治眩晕,糖尿病,还可明目。最近10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以年均17.3%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38万亩;总产量则以25.7%的速度增长, 现已达到5000万公斤;总产值则以73.16%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15亿元。宁夏还年年举办“国际枸杞节”,把枸杞推向世界。我听后笑说:“你的记性真好呀。”老王笑说:“我不久前参加了枸杞发展研讨会,所以记得清楚。”我又把看到枸杞就想像到闪闪红星的情况跟老王说了,他哈哈笑着说,你这个想像很好,这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享福呀。我说你们当代宁夏人也做出很大努力么。他笑说,这也没错,不能只坐在前人种的树下乘凉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