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身后名的汪直(十八)

好吧,也是有嫉妒的,但是他们不承认。

而对汪直从军,最乐见其成的是商首辅,甚至还撺掇着明宪宗悄无声息的把汪直送出了京城,前往大同府。

没错,大同府就是朱见深交给笙歌的练兵之所。

看位置就知道,朱见深那颗想让瓦剌灰头土脸的心跃跃欲试。

待有人早朝要进言时,明宪宗朱见深双手一摊,表示朕也没办法啊,汪直已经走了,朕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群臣:……

商首辅低着头,深藏功与名的笑着。

当年,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汪直就是个注定惊才绝艳,惊艳众生的存在。

若论才学智慧,他的一众弟子门生每一个能比得上汪直的。

不曾想,汪直竟也有将帅之才。

商首辅的小本本上,不知在何时又加了一句,辽东战建州女真,汪直一箭杀女真主将,如天神下凡。

只是,如今汪直已经摆脱了大宦官的身份,光明正大的站于人前,还需要他这些只言片语证明身后名吗?

本来,他只是不忍汪直在史官笔下半分清名不留,想着可以在他的手札之中留下只言片语,让后人探索。

罢了,该记还是记着吧。

笙歌如同雨入江河,孑然一身潇潇洒洒赶赴大同府,而万贵妃这个靶子就成了群臣弹劾的火力点。

只是,他们越是骂,越是弹劾,万贵妃在民间的名声竟然越来越好,在茶楼说书人的口中,万贵妃就是为君分忧的贤妃,汪直就是神勇无比的小英雄。

不要问故事谁编的,要问就是笙歌。

毕竟在那些还在为满足温饱而谋生的百姓心中,可没有做官之人的那份自矜自傲,再说了也有不少贫苦家庭活不下去送孩子入宫为奴为婢的,所以宦官不宦官的不重要。

就算是宦官,也赶走了女真族。

只要能够保家卫国,就是真汉子。

故事听多了,自然就在脑海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固定的印象。

万贵妃可不是祸国妖妃,反而是明知会身背骂名,明知会千夫所指,依旧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只为大明,圣上则是知人善用的明君,无愧中兴之君的名号。

众大臣:这帮没脑子跟风倒的愚民,真是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