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二 李明

    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小篆当还有玉筯篆、玉箸篆、铁线篆、草篆等)

    大篆和小篆都是秦系文字(即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所以,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小纂在于整,大纂在于散,大小纂风味不同,各有千秋。然而,小纂规整有余,近于布算, 过于程式化,不及大篆意蕴远致,神采灵动。

    故善纂者,须 ‘整’不呆滞,‘散’能聚神,才是。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停运动的,这种运动是阴阳的互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重要的是变化和相互关联。或对立、或转化、或相互生发,才有了生机与活力,才有了相摩相荡的美好世界。《周易 ·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取华容易取朴难,得巧容易得拙难;华中寓朴致,朴中显华滋;巧中寓拙性,拙中见巧思。

    所以,大篆体不仅颇具古风,而且还是最接近原始、最接近自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