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有人告御状(第2更)

    天津是京东重镇,运河必经之处,商旅云集、各种店铺分布在运河两岸,非常的繁华,在温体仁看来,皇帝肯定会在天津卫游玩一番,故特意派人去天津打前站,让地方官府乡绅好生准备,却没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打算在天津停留。

    为何要尽快赶到山东境内?温体仁很是疑惑,不过却也没敢多问。在皇帝面前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其他的不要多问多管,更不要表现出猜测皇帝心思的意图,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两万人马水陆并进,两日后到达天津,队伍果然没有停留,从繁华的天津运河两岸通过,离开天津二十里才扎营过夜。

    除了扎营后,朱由检会上岸休息,其他时间都呆在船上,一路南行,站在船头看着运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景色,朱由检其实很感慨,然而也就是这样了。运河两岸的景色虽好,却不是他想看到的。而真正想看到的东西,有大队人马保护根本就看不到。

    自登基以来,大明各省连年干旱,很多地方一整年都没下雨,根据锦衣卫的密报,各地百姓早就民不聊生,举事造反者各省都有。

    其他省份不像陕北延绥,实行了分田分地,有保甲官员带着百姓抗旱,又大力推广了番邦传来的抗旱作物玉米红薯,使得陕北百姓基本上能吃饱饭。

    而像山东河南这些地方,论土地要比陕北肥沃的多,但这里百姓的生活远不如陕北。在士绅地主的剥削下,在官府的催逼勒索下,饿死冻死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百姓活不下去被迫成为贼寇强盗。

    山东本就是出响马的地方,正德年间便有刘六刘七起义,天启年间闻香教徐鸿儒起义,更是攻陷数个府县。因为距离京师太近,山东百姓起义根本成不了事,很快便会被镇压,但是朱由检能够想象的到,山东大部分百姓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何等景象。

    和其他地方不同,山东除了士绅,有藩王,还有孔家,数座大山死死的压在百姓头上,逼得山东百姓根本喘不过气来!

    衍圣公孔家,仗着是圣人后裔,在山东各府大肆兼并土地,具体数量有多少谁也不知,根据情报估计,孔家占得田地至少在百万亩以上。因为是圣人后裔,有孔圣人的牌位在,历代朝廷对孔家都优容有加,而孔家仗着衍圣公的身份更是横行霸道,兖州各府百姓深受其压迫,日子过的更是苦不堪言。

    根据锦衣外卫的情报,在整个山东,现在光是造反的流民军便有二十股之多,这些流民军少者数百,多者数千,到处抢掠,或流窜在运河两岸,或在鲁中山区占山为王,地方官府根本无力剿灭。

    若是任由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若是农民军中出现个如李鸿基、张献忠这样的枭雄人物,掀起一场席卷数省的大起义也不是不可能。

    朱由检知道,虽然大明现在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差。

    因为天气一年比一年的寒冷,因为已经接连四年出现大旱,而且是席卷大明南北的大旱!因为自己这个皇帝以前只顾得练兵打仗对付外辱,并未把精力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更是因为地方官吏一如既往的残暴,士绅地主还是那样的贪婪无耻。

    好在外辱已平,自己终于有时间用来处理内患了。

    百姓们过去的日子实在太苦,仅凭一个士绅一体纳粮,也许能够解决朝廷财政问题,但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却不会有太大改善,只能稍微缓解而已。

    只要不取消士绅特权,只要天下七成的田地掌握在士绅手中,百姓就是被人鱼肉的对象。而这也是朱由检舍易求难的主要原因。

    一路前行,朱由检一路观察、一路思考着。队伍离开了天津卫,又走了三日,终于进入到德州境内。

    德州,位于济南府东北,大运河从境内流过,迤逦向南流入东昌府。第一代德王便是封藩在德州,后来因为德州土地贫瘠,才改封济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