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长衫

    这就有点像孔乙己的长衫了。

    国内的行业天才,受到的制约更多,社会和生活压力很大,让他们的反抗性很低,让他们穿、他们就穿,让他们脱、他们就脱,什么技术、产品、理想、改变世界……先混口饭吃再说吧!

    谷歌内部的轻松、自由、创新、技术控,这当然都是优点。可这些优点背后的缺点,就是让这些谷歌的天才们都太骄傲了,太自以为是了,脱不下高行业一等的“长衫”。

    他们要做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他们要做有逼格的产品;他们要做有追求、有社会价值,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当然是好的。

    可时间长了就不接地气了,就跟绝大多数的网民绝缘了。在小众范围内,谷歌的产品独霸天下,无人能及,可就是用户规模太小,怎么也发展不起来。

    Knol就是一款典型的逼格太高、想法太多的产品。

    拉里·佩奇出任CEO之后,已经陆陆续续关停了十几款产品了,其实都是很优秀很有创造力的产品。

    可就是发展不起来。

    孔乙己不脱掉长衫,就很难融入到普通群众之中。

    在印度人桑达尔·皮查伊出任谷歌的大老板之前,谷歌就一直还是在行业里飘着的,高高在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周不器对此也跟陆器等人展开过讨论。

    得出的想法比较一致。

    谷歌现在的产品线,是服务于技术线,而不是运营线。说白了,就是谷歌过于重视技术研发了,把技术人才看得过重了。

    这种企业文化,可以让谷歌对技术天才有着凌驾于所有IT同行的超级竞争力。只要谷歌给出了技术线offer,别的公司就别想抢人了。

    这是谷歌的优势。

    可是在此消彼长之间,就注定让产品线的话语权太低,运营人才都不愿意往这边来。

    像Knol、Jaiku这种产品,随便几个大学生都能做出来,哪需要什么顶尖技术?

    做这种产品,核心是运营。

    技术好不好,作用微乎其微,主要是看谁的运营团队强大。可谷歌把产品脱颖而出的希望都放在了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上,方向完全走错了。

    包括谷歌+也是。

    上次拉里·佩奇还跟周不器显摆呢,说是他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研究一款“人脸识别”的算法,只要通过了隐私审查,就可以应用在谷歌+上了。

    周不器就惊呆了。

    谷歌+就是一款社交产品啊,搞这么花里胡哨干什么?技术是很强大,有个屁用啊?只能是副作用。

    好好运营,把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做好,以谷歌这么强势的流量优势,还怕做不起来一款社交产品?

    每天就好高骛远想那些有的没的,简直是暴殄天物。

    类似的情况,百度也差不多,一度控制了国内的互联网流量,把国内所有的互联网天才都招去了,结果做什么都不成。

    相比之下,企鹅公司就优秀太多了,没有百度那么多行业天才,但胜在稳健,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事,就老老实实地把“模仿”这一件事做好。然后,借用自家的流量优势去推产品,就一路平推了。

    全世界有流量优势的公司太多了,真正能把流量玩得炉火纯青的也就是企鹅……以及周不器治下的紫微星了。

    紫微星在技术天才的争夺上,比不过谷歌,那就好好的争一争运营领域的能人了,反而是因祸得福。

    Helo和Ucgram两款产品能够风靡全球,技术人才的功劳几乎为零,产品人才的功劳占40%,运营人才的功劳是60%。

    在产品和运营层面,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比硅谷强多了。

    上了飞机,周不器把关南晴叫过来,安慰道:“本来以为能抽空去一趟洛杉矶呢,去看看道奇队的情况。没办法,实在抽不出空。下次吧,下去把洛杉矶、纽约都逛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