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触控

    在飞机上,周不器和周绍宁坐在一起,就谈了这件事。

    感慨唏嘘。

    iphone真是太厉害了。

    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飞利浦、lg这种手机厂商这么多年来,迟迟都没能打进日本市场。当地的传统产业格局真是太强了。

    苹果一来,天翻地覆!

    iphone不仅一举打破了外国手机厂商无法在本土生存的惯例,还创造了一系列的销售记录。

    很显然,软银也没想到iphone竟然会这么受欢迎,他们先期拿到的订单数量不多,导致很多地区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被抢购光了。

    这是日本手机史上从没有过的事。

    可见民众对iphone的欢迎和喜爱。

    软银方面在紧急的跟苹果方面增加订单,对此,孙正义可以稳坐钓鱼船。他在06年就接触乔布斯了,要把iphone引入日本。当时,初代iphone还没出现呢。

    因为时间早,所以承担的风险大,苹果给出的条件就会更优越,给软银提供了三年的iphone独家代理权。

    也就是说今年、明年和后年的iphone,在日本市场里,只能在软银这里购买。

    其他两大运营商干着急。

    只能把目光放在谷歌身上,即aster手机。

    这是唯一的选择。

    诺基亚、摩托罗拉什么的都不行,他们还在玩实体按键呢,还在玩电阻屏呢,实在跟不上潮流。

    周绍宁叹了口气,“触控屏手机其实几年前就有了,不过以前是电阻屏。iphone之所以是潮流产品,因为他们用的是电容屏,而且是多点触控。”

    “咱们是电容屏?”

    “嗯。”

    “单点触控?”

    “对。”

    “做不到多点触控吗?难度很大?”

    “嗯,很难!”

    “还是应该想办法解决,多点触控才是触控屏的发展趋势。”这方面,周不器就很有信心的展现观点了,“当年,苹果推出了鼠标,改变了个人电脑行业。现在他们推出多点触控,一样能改变手机行业。多点触控对手机的意义,就是鼠标对电脑的意义。”

    周绍宁显然是这方面的专家,就解释道:“多点触控技术……其实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主要是两个地点,一个是贝尔实验室,一个是微软。我当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我隔壁就是多点触控的实验室。后来,贝尔实验室的技术转售给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又在05年被苹果收购了。”

    周不器眨了眨眼,“所以说,多点触控的专利,现在都掌握在微软和苹果手里?”

    “嗯,基石的专利都在他们手里。”周绍宁点了点头,“不过,多点触控说起来简单,是一套很复杂的技术体系,包括工艺流程。比如iphone,类似的工艺组件,要在美国这边生产出来组成模组,然后运到国内进行二次组装加工。国内的工艺还是差了点。”

    周不器头都大了。

    连组装工艺方面都很欠缺?

    嗯……未来的iphone是全产业线都在国内了,说明富士康等一些加工厂的工艺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就比如后期他们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和东南亚,可核心组装部分,还是要在国内完成。那边的工艺水平不够,组装不了太精密的材料。

    周绍宁见他若有所思,还以为他对多点触控很感兴趣,就进一步的解释了其中的技术原理,“多点触控其实就是在液晶屏上加了一层可以抓取屏幕多重触控信号功能的屏膜。这是最核心的专利,是多点触控的基石,都在苹果和微软手里。不过,想实现多点触控,还需要更复杂的技术。”

    “是吗?”

    周不器哪懂这个啊,只能听他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