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这算是当头一棒吗

    骆宾王可不想因小失大,自然要提前把话说清楚。

    “你放心,这个事情我自然清楚。”

    许敬宗只是要骆宾王是观狮山书院的人这个事实,至于他来不来授课,其实许敬宗并不是太在意。

    “许参军,这骆宾王虽然有望高中,但是只靠他一人的话,估计还是很难压住曲江书院。并且那个渭水书院,据说过几天就要正式成立了。”

    等到骆宾王离开许敬宗的办公室,刘界在一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话是这么说,但是明经科和进士科与明算科不同,不是一般的匠人子弟努力几年就能高中的。这几年春闺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名门望族子弟,几乎找不到一个是匠人子弟出生的。”

    许敬宗对大唐的科举算是很有研究的了。

    没办法,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升学率,也算是许敬宗的业绩了。

    不好好研究一番怎么可以?

    “其实要是王爷愿意请房相来观狮山书院授课,那么愿意加入经学院的学子肯定会多很多。再不济也去请几个朝中大臣来经学院当教谕,这样对士子才比较有吸引力。”

    刘界的这话,说的算是很直白了。

    作为士子,到底要加入观狮山书院还是曲江书院,亦或是将来的渭水书院,最在乎的应该就是加入哪个书院能够获得更大的好处吧?

    就大唐现行的科举制度下,如果自己的教谕是朝中大臣,那么高中的可能性肯定会有所提高。

    许敬宗听了刘界的话,脑中筛选了一下朝中的几位大臣,“户部尚书戴胄刚刚致仕,一会你跟我去戴府拜访一下,看看能不能把他请到书院里来任教。”

    戴胄在儒学上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欧阳询和已经去世的虞世南这些大佬,但是作为曾经的户部尚书,他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至少对于许多外地来长安的学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一个书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师资力量决定的。

    这个道理,哪怕是到了后世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乡村小学,哪怕是马爸爸给你捐个一千万,你把学堂建设的富丽堂皇,也没法跟北上广这些随便一首区级的重点小学比。

    人家北上广的老师,好的小学都是至少211以上的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去了,甚至把门槛提到985也是很正常的。

    “戴尚书愿意来坐镇经学院的话,应该可以大大的提高经学院的吸引力。另外秘书监的颜师古和中书侍郎岑文本,在京中也是声名煊赫,要是能够有机会邀请到他们来书院授课,哪怕只是跟房二郎那样的客座教谕,效果也不会差。”

    刘界现在是一门心思都在怎么辅助许敬宗把观狮山书院管理好上面,对于这些事情,了解的还算是比较多。

    这就跟后世很多大学里的教授一样,有一些人在学术上稍有成就之后,就喜欢把精力放在行政上面,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这也无可厚非吧。

    观狮山书院,也确实需要一批像是刘界这样科考的胜利者充实到管理人员当中。

    “颜师古跟太子殿下走的比较近,邀请他来书院授课,这事我得跟王爷确认一下,免得坏了王爷的大事。”

    许敬宗对长安城的局势非常清楚,对于自家王爷在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的争端当中的态度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看问题的眼光就不仅仅是事情本身,而是会站在李宽的角度去考虑。

    这也是很多职场人士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之处。

    做事情,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是不行的。

    你得想想领导需要什么,领导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再行动。

    说直白一点,领导喜欢看到的,你做了才有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