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级取层

    姚广孝凝眉,转动着手上的念珠。

    如果说阶层代表着权利,那宏愿则代表了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相等,发宏愿以道基为担保,若是不成,若是违背遗忘,必然大道破碎,修为一落千丈,阶层也就掉了。

    而每进一层,需发一宏愿。

    这样会极大的抑制人们对提升阶层的执着,这也的确起到了“绝圣弃智”的作用,让阶层一说,变得可行起来。

    “善哉,善哉。”

    姚广孝称赞了一声,蔺文萱提出的这些东西,其实并不复杂,道理也很简单,这遵从了大道至简的原则。

    的确也体现出了蔺文萱的非凡才能。

    但。

    到这一步,也不是没有人能够提出类似的说法,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到“绝学无忧”才行。

    “还请姑娘为贫僧继续解惑。”

    姚广孝表示了请教的姿态,但蔺文萱却不再继续了,她浅浅一笑,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该国师来讲了。”

    姚广孝微愣,随后含笑点头。

    只是,他却久久没有开口,闭目沉思,念珠转动……

    忽的。

    他拈花一笑,说道:“我这一半,却是悟到了,施主呢?”

    “国师先说。”

    “好。”

    姚广孝应下,以手沾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蔺文萱看罢,也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姚广孝和蔺文萱看到的其实是一样的,即便是王阳明先生会勉励“人人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却也不会说一定要强迫所有人都“出人头地”。

    能进,更要能退。

    长声问道是修行,治理天下是修行,传道受业是修行,种豆南山下亦是修行。

    所以。

    姚广孝强调的是心安,以求心安,而非求锐进,故而绝学无忧,一个社会,既要容得下拔尖出头的人施展才能,更要容得下无欲无求的人恬然自怡。

    无论阶层如何,追求的重点,应当是心安。

    安而后能得。

    而蔺文萱的则更加现实一些,她的重点在“还”,人是有社会性的,静极会思动,动极也会思静,一个社会不能上了发条一样,催促每个人无时无刻的都在前进。

    除了劳逸结合外,还要能够“还”。

    要能接受阶层的下降,甚至主动下降,去找属于自己的舒适区,而这个“还”,不应该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嘲弄,它本应该是一种很自然,很合理的事情。

    有还了,便有进的余地。

    厚积薄发,一步登天,阶层之间,又何须循序渐进?躬耕半生的老农,就不能有开悟的一天?还是为了安,安是为了悟。

    每进一层,发一宏愿。

    发宏愿是强制就要去执行吗?不,那就着了相,宏愿的本身是持菩提心,有菩提心在,何时都可以去做,你的宏愿是为众生,但结约之人……只有自己。

    所以。

    去级取层,修持菩提,还安悟得……便是绝学无忧。

    是天下为公的“心法”!

    …………………………

    …………………………

    在文明觉悟的第一阶段:天下为公。

    达成天下为公,不论是马列还是吴杨公学,这些都是调整分配的手段,而调整分配的本质是让社会健康的运行下去,生产力能够持续发展。

    完善公平的分配制度,一定程度的生产力,便是天下为公的物质基础。

    文明向来性命双修。

    所以,要有“去级取阶、修持菩提、还安悟得”的心法才行,如果没有这种心法,再好的物质基础,再好的公平环境,也只是昙花一现。

    以旧时代的华夏举例,前三十年不可谓不公平,后四十年不可谓不发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