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亲

    当初认亲之时,世子替她造了一份清白的经历,因此忠毅侯只知晓她这些过得不易,却不知内情。

    如今若是说出真相,温宁既怕他在带兵时分心,又怕他这宁折不弯的脾气,让晚年也过得不太平。

    思来想去,满腹犹疑化作了呜咽,难以言语。

    忠毅侯摸了摸她的发顶,只当是女儿家的不舍和羞涩:“西境不平,爹爹这一去少则一载,多则三五载,你娘亲早逝,侯府只有你我二人相依,也没个姑姊兄弟为你操办。如今你已十七,待我归来怕误了年纪,我便想着将你送到京师的外祖谢家去,谢家家世显赫,你外祖前些日子得了你回来的消息高兴不已,将你托给她说亲我也放心。”

    谢家?温宁一开始并不愿意。可后来听父亲说起早逝的母亲,说她弥留之际除了忧心自己,还有就是惦念千里之外的故地,一时间有些犹豫。后来终究不忍让操劳的父亲担心,含着泪应下了。

    侯府在西州,这边甫一应下,京师便传来了外祖的回信。

    字字句句,皆是欢喜,念及忠毅侯出征走得急,谢家还准备派人来接,足见其上心。

    温宁一看,便也稍稍定心。

    听闻国公府累世功勋,就算在京师,也是世家中的世家。

    温宁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不好相与。但没想到老太君如此上心,便明白也不是所有世家都像那位世子一样淡漠寡情。

    提到他,温宁忽然想起前世今生,虽活了两辈子,但一直养在城郊的宅子里,说到底有点可笑,她竟不知这位枕边人姓甚名谁。只是听闻旁人唤他世子,便也跟着唤了。

    此去京师,不知会否又与故人相见?不过京师公侯遍地,她一个外小姐,想来也不至于。

    *

    边关吃紧,父亲走得急,临了了还不忘给她留了一队兵,跟着护送到京师方才安心。

    已是四月底的天气,京城一片春意,官道两旁的绿槐随风扬起,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气。

    温宁自三岁被拐后,流落江南,那次意外后,便跟随世子来到平京,一住就是三年。

    可那三年,尽数消磨在深深宅院。平京的繁华,她还是第一次这样真切地触摸到。

    碧瓦朱甍,层楼叠榭,街市两边飞出的屋檐张扬肆意,夺人眼球。

    深蓝的天幕低垂,连片的高楼凌虚,虽则还未黑尽,但风灯一盏盏挂起,与烛影一起晃动的,还有间或逸出的嬉闹声。

    银环看得有些痴迷,西州倒也不算荒凉,只是早早就宵禁,远没有平京这样恣意。

    马车在人流里行进,忽然一座七层高楼映入眼帘,巨大的凤凰灯倒垂在塔顶,铺开的尾羽层层叠叠,流光溢彩,银环忍不住惊呼出声。

    “姑娘,平京可真是气派,这样酒楼,怕不是常人进得去的。”

    温宁随着她的目光看过去,一眼便瞧见那巨大的凤凰灯,尘封的记忆忽然被唤醒,眼底有些迷蒙。

    “这是摘星楼,平京有名的销金窟。”

    “摘星楼?好名字。不过,姑娘你是如何知晓的?”

    银环有些糊涂,她听说姑娘这些年长在江南,按理来说应当没来过平京,怎么如此清楚?

    “我……这匾上不是有么。再说这门前停了如此多宝马香车,必然是个奢靡的地方。”温宁一顿,胡乱解释了一通。

    银环正在兴头上,也没有生疑:“这楼如此高,若是住在顶层,不知道是何种光景,一伸手,当真能摘星?”

    银环望着凤凰灯,充满了憧憬。

    温宁却别开了眼。

    她是住过的。

    摘星是夸诞了,不过那一晚,漫天的烟花绽放在她头顶,倒真有点不似人间。

    她也是那晚迷了眼,才在平京住下了别院。

    那年,她刚跟着世子从江南来到平京,本来是想寻亲,然而豪无音信,只好打算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