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之谋

    砖头是土,玻璃是沙,原材料都是不要钱的,只有那么些许人工。相对来说,王言还是比较良心的。他治下,凡是生活必需的,价格都不贵,并且一直都很稳定。

    至于说幽州没有辽东冷,保留建筑特色的问题,这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会考虑建筑,他们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讲究形制、装潢,可穷苦的百姓,是没有那方面考虑的,他们能有地方住,不漏风雨就很好。

    幽州百姓的房子,多是石头垒起来的,用泥混着草充当黏合、保暖,木梁的房顶上,甚至连个瓦片都没有,都是茅草。

    这样的情况,怎么有功夫考虑建筑形制的问题。所以未来基本都是砖瓦房为主,一点点的,待到百姓生活水平上来了,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时候就有所谓的建筑艺术了。

    六年攒下来的家底,支应幽州过冬,直到来年秋收,问题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可用人手不足。做民官的最低标准,就是得识字、算数。剩下的什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智慧,虽然内部的参事报也在不断的歌颂,但其实还远远没有到需要这些的地步。

    但就是这种要求,一百个人找不出一个来。

    虽然这几年百姓中有天才的人,他们学会了常用字,能够自己看书,学会了算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但这仍旧与需要的官吏数量,相去甚远。辽东学堂培育的学生,还要三年才能接受完毕基础教育。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开国之初,不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挺年轻的。但是到了稳定时候,岁数一下提高了很多。就是没有堪用的人手,只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一部分人,在这种重压之下,适应成长并脱颖而出,自然成了教科书上的人物。

    手里的人才不够,幽州本地的官吏活着的没多少,都被杀绝了,也提供不了多少助益。本身他就把亭的治理,纳入了正经的体制中,亭长一样可以升迁,这大大增加了所需官员的数量。本来就不够用呢,他这么搞,自然更加的人手不足。

    不过问题不大,反正规则在那的,人手不够就从高的来,先覆盖县一级的行政单位,辽东的亭长都升官,来到幽州做县令,干的还是亭长的活,带着其他的官吏,以及一些军卒辅助,一个亭一个亭的去开展工作,累就累一些,有错漏那就先漏着,总有找补回来的一天。大面上,百姓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讲,百姓的建设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只要官吏下了命令,讲明白所为者何,不用人监督,渴盼生活更加美好的百姓,干劲比谁都足。

    当然目前因为已是寒冬,还没有开始大建设,只是在重新清丈田亩,划分田地。这个工作,由县令带着军队做,问题不大。

    军中规矩多,军令严,高压之下,认识字,会算数的有不少,他们才是目前治理地方的主力。

    总体来说,幽州目前的统治已经算是稳定下来。

    同时为了应对来春诸侯撤军,各自发展争霸,以及公孙瓒要率军归来,王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

    黄忠领宣武卫镇守泉州(天津),周仓领威武卫守徐水(保定徐水),太史慈领广武卫守霸县(霸州)。这是为了预防来年公孙瓒回师,更是为了预防冀州的韩馥、袁绍。目前的目标,就是守住幽州的胜利果实,可以踏实的种上几年地,再积攒一些家底儿,预备着更大的扩张。

    至于并州,现在已经无力拿下,廖化的骁骑营驻扎在那边,还有振武卫的三千兵马。这股力量,不管不顾的话,足以在并州打下一大片地盘。只不过目前资源吃紧,短期无法外图。

    另外草原上还驻扎着振武卫三千兵马,清平县还有熊武卫六千兵马,那是不能动的。那是守住草原地盘,团结投靠的鲜卑百姓,以及守卫辽东西方门户的兵马。廖化的骁骑营没有调过来马踏中原,考虑的也是这个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