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到了这个时候,辽国实际掌控的领土已经没多少了,加上其内部的内乱,基本上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不过这个时间,相比起原本的历史来说还是延缓了两年的,只不过他们或许早些亡国更好,也省的苦苦支撑,艰难度日。

    没有人想死,尤其一辈子荣华富贵的辽国皇室以及其他的诸多大臣,更加的不想。他们有个榜样,西夏李氏如今在北边活的还算不错。所以他们非常果断的,带着几万兵马,以及大量的工匠,还有数不尽的财富,北逃。

    这不像是逃亡,更像是搬家。不光侮辱华夏帝国的战兵,同样侮辱金国的铁骑。所以华夏的战兵一路撵着跑,北边还有金国围堵,要抢劫那些物资。所以最后跑出去的辽国人并不多,而且他们还舍弃了多数的财富。

    华夏的战兵只追到了呼伦贝尔就停下了脚步,同时开始实施封锁兴安岭,将金国堵在东北。

    到了这一步,此一战的战略目的就算达成了。一战打的辽国灭国,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同时还拿下了包括呼伦贝尔在内的几个水草丰美的草场,又封锁了金国,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等缓上一段时间,消化消化此战所得,空出了钱财物资,一统东北,拿下整个东北平原这个粮仓,那基本就算是完活了。

    对于帝国打下了那么大的一片土地,还收复了被割让百年的幽云十六州,自然是举国欢腾。如此丰功伟绩,自然值得庆贺,又是举行了一番隆重的仪式,祭告天地,祭告祖宗,庆祝收复失地开疆拓土的胜利。

    按理说,这事跟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一来心理上的满足,二来也是有好处的。跟他们最息息相关的,理事府发布告示,未来牛羊价格大幅度下降。还有就是要移民两百万人口北上,条件非常优握。到了那边就有土地、草场、种子、牛羊崽子分发,能够免息借款建设新家园,还免税五年。

    京畿地区的百姓当然很少有人想去,但是西北地区以及南方的人还是不少的。毕竟西北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不高。而南方土地少,虽然可以打工,但是想要有土地的人终归也是不少的。而且去到北方,一切有朝廷兜底,他们也放心的。

    现在的朝廷,很得民心。一是直接废除了原本大量的沉重赋税,二是地方官员行政效率很高,三是地方官员不敢欺压良善,四是从立国开始,就没有说过假话,也没有朝令夕改。这一点点的,就养出了政府的权威性。

    移民,不是因为草原上的人不够。辽国的人口有将近一千万,这些年因为打仗、内乱等等原因,死了许多人,还有被金国掳走了许多,那也还能剩下七八百万。这些人口,全部都被华夏接收了,金国并没有抢人。因为他们现在维持自己的那点儿人口已经很难,再吸纳数百万的辽国人口,不用派兵去打,只封锁了贸易,他们自己就崩了。

    真正的原因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以及防范辽国旧民作乱。他往草原上移民两百万人口,同时也会在那边移民两百万人口来到中原生活。让不会放牧的人学放牧,让不会种地的人学种地,绝对不会发生什么草原自治草原。那是培养新一代的草原大部落,是给自己找麻烦。

    他要移民汉人过去,双方通婚融合,加大贸易,将生活方式等等都传播出去,还要兴建学社,培养北方的人才,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做官,如此时间一长,有个两代人就差不多彻底将北方融入进来。

    南方那边差不多也是如此,自从华夏二年派兵南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向南推进,到了华夏五年,已经彻底的荡平了原本的反叛势力,抄了那些大户的家,整个地方全都梳理了一遍。

    还有吐蕃以及大理这两个地方需要拿下,不过却也无需过多关注。吐蕃确实不好办,毕竟高原地区,华夏的部队开过去干仗难度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经济制裁,通过几十年的贸易,让吐蕃诸部形成依赖,到时候收服就是自然而然。至于大理,还是那句话,他们只是靠着地形的优势偏安一隅。山河地貌,气候环境,还有丛林中的危险,水土的不服,都是阻挠大军开进去的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