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

    老丈人是舒坦的很,即便下来了,没有王爵,但那也是前朝皇帝,女儿也是王言当年明媒正娶的当家大妇,本身人家还有无数奇珍异宝,没人敢与他找不痛快。最近一年多,也不折腾了,以前修道,现在也是修身养性。反倒看着精神许多,少说还得再活个二三十年。

    王言踩着凳子上了奢华的由十六匹马拉动的巨大龙撵,在其中的龙椅上安坐。一旁时刻关注着的大太监,回头看了一眼已经上了十二匹马拉动的凤辇,以及皇子皇女们在后边,岁数大的走着,岁数小的也在那里像模像样的站着,两边的百官也准备完毕,拂尘一甩,高声大喊:“起驾!”

    随着这大太监的声音扩散,由其他的太监人声传递,很快便传到了队伍的最前方。紧接着,应天门的大门被力士缓缓拉开,冬日初生的朝阳洒落在门洞内,照耀在身穿暗金铠甲上的武松身上。他举着新定下来的国旗,腰悬长刀,威风凛凛。在他的后方,是密密麻麻的上千人,阵列严整的站立不动,其中有上百人举着各种旗帜,有军旗,有瑞兽,有五行,有河山。

    武松是平定了山东之后,带着他手下训练多年的兵马进京,由原本整编好了的京营禁军驻山东,他的部队则是重新改制,成了羽林卫,戍卫帝都。武松任羽林卫指挥使,以军号为封号,封羽林将军。

    虽然听起来是个杂号将军,但是算上辽东的六个卫,现在有建制的军队也不过才编了十个。就是以后编了三四十个,这种封号的也不会是杂号将军,更不要说羽林卫乃是帝都戍卫部对,很有排面的。而且为了表示对从龙功臣的看重,还给了一个清河县公,不似先前赵佶给他的那个阳谷县男,武松这个是正经的开国公。只不过没有食邑封地,只是荣誉虚衔,但含金量也是十足十的。

    “齐步……走!”

    武松一声大喊,回荡在门洞之中,随即迈步走了出去。后方的队伍,整齐划一,紧紧的跟随。步频步幅大致等同,伴着甲叶翕动的金铁之声,长长的队伍出了应天门,出了早都大开的皇宫外城的朱雀门。这是后改的,以四神为名,对应东西南北四方。

    出了朱雀门,便是沟通洛水两岸的朱雀桥。朱雀桥再过去,同朱雀门、应天门、万象神宫处于一条轴线上的,是朱雀大街。其宽九十五米,其长九百五十米,由大块的厚青石铺就。这材料是定然配不上这条长街地位的,只不过特殊制成的金砖生产效率太低,宫里的建筑都没供应上呢,也就只能先如此对付着,等到以后再换。

    此刻的朱雀大街上,相隔五步就是一名全副武装的羽林卫兵士,一直延伸到朱雀大街的尽头。在他们后边,那就热闹了,是早起赶着看热闹的城中百姓。早都发了通知,百姓随意看,无需叩首跪拜。

    当武松过了朱雀桥,踩在朱雀大街上之后,一嗓子‘正步走’之后,双手用力的将手中的国旗甩至身前擎着,一步一顿挫,步步惊人心的往前走。

    如此动作,老百姓不陌生,他们见过皇宫宿卫换防,但那到底人数太少,似今天这般,上千人一起,前边擎旗,后边噼刀的整齐划一是头一次见到。

    嘴角噙着一抹笑意王言,在漏风的龙撵中,看着大街两旁惊呆了的百姓。现在前边的这些人,可都是各军精锐,前线的杀才,如今一起成阵,杀气腾腾,有多威风自是不必多说。

    朱雀大街的尽头,就是耗时一年多修建的社稷坛与太庙。社稷坛在西,太庙在东。建筑当然是坐北朝南,但是外面却没有围墙,就那么明晃晃的亮在那里。这两个地方同样都被羽林卫圈了起来,将看皇帝登基的人们隔在外面。

    而两个建筑的中间,朱雀大街的尽头,正是一个三阶高的平台,武松停在了平台之前,站的板板正正。他后方的那些擎旗兵士小跑着分列左右,肃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