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情况

    杨磊朝张维英微微欠身,恭敬地问:“院长,您找我?”

    张维英笑呵呵地指了指沙发,“坐,”然后端着茶壶茶杯坐到杨磊斜对面,“喝茶,刚泡的普洱,当然,肯定没你常喝的那么好。”

    杨磊客气道:“其实我也喝不出什么区别,感觉和普通茶叶一个味儿,不过别人都说好,我也只能跟风说好。”

    张维英大笑:“这种态度对咱们这些搞经济的来说可是大忌啊,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才行。”

    杨磊讪笑:“那,那我小事儿糊涂,大事儿明白?”

    “哈哈哈哈,”张维英笑得更开心,“你真要能做到这一点,必然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来来来,喝茶喝茶,”张维英给杨磊倒茶,同时随口道:“你们班搞的那个元宵活动相当有意思,一张张老照片足见诚意,辛苦了。”

    “不不不,不辛苦,咳咳,花钱找一个民俗收藏家买的。”

    “哈哈哈哈哈哈,你倒是诚实,花了多少钱?”

    “二十万。”

    “值不值?”

    “从市场价格来计算,肯定不值,这些老照片虽然有年代感,但距离太近并没有收藏价值,全部加起来也就两三万的样子。”

    “另一个角度呢?”

    “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计算,却很值,首先我有钱,其次,我的时间很珍贵,我认为花二十万节省两到三天时间很值,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张维英微笑鼓掌,“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则下最典型的案例,各取所需,无需外部任何因素的干预,真正的双赢。”

    得。

    又是这一套。

    杨磊有点烦。

    其实吧,在学校里待的时间越长,学到的金融类知识越多,对张维英的意见也越来越小,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张维英那一套理论也有价值,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在当下这个社会和国际环境中,则完全相反。

    脱离实际讲理论也就罢了,还企图把这一套听起来天花乱坠实际上根本不具备操作性的理论强加给上上下下,这就很那啥了。

    这位张院长到底想干什么?

    杨磊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

    只知道在他重生之前,张院长依然相当活跃,虽然因为国家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彻底打消了张院长的气势,但那一套理论在互联网上依然有一大批拥趸,张林之争依然存在。

    当然,这很正常,只要官方没有给这些理论定性,张林之争就必然会持续下去,正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路线之争在一方彻底消亡之前会一直存在。

    但杨磊更不愿意掺和进张林之争中。

    因为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名气?

    确实可以借助两位大佬的争论快速提升自己的名气,可是这种名气对他而言没有任何价值,相反还会得罪其中一个群体。

    他只想拿个毕业证光宗耀祖而已,并没有做学术研究的想法,一点也不想。

    所以,一听张维英把话题引到这块,他立刻警觉起来。

    但脸上却满是憨憨的笑容,“院长,您这话太夸张了,我,我就是当了一回冤大头而已,那个买家指不定在心里怎么嘲笑我呢。”

    “你自己觉得值,这不就够了吗?”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偶尔也可以这么做,但肯定不能经常做,而且绝大部分人也不具备我这样的财力,想当冤大头都没有这个机会,而且这种文化类收藏品本身就没有标准价格,卖多卖少都没问题,可假如是一双袜子,或者一颗茶叶蛋,商家要是敢要价几百几千块,我直接大耳刮子扇他,”杨磊嘿嘿笑道:“所以啊,您就别跟我讲这些大道理了,在我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身上不适用。”

    张维英深深地看了杨磊一眼,“也是,你确实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个寒假,你可出尽了风头,三十个亿的现金,就那么咣当咣当地砸进股市了,你不怕亏钱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