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就只能挖周瑜的墙角了

    因为陈曦的政策延续性,所以时间久了,刘备也就逐渐的理清陈曦这些政策是为什么而布置的,可既然是逐级推进,环环相扣,现在一环断了,后面怎么办,就是个大问题了。

    顺带一提,其实早期刘备对于集村并寨是有异议的,毕竟村寨越大,百姓耕作需要行走的距离越远,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大,虽说管理起来越容易,但加大了百姓的时间成本。

    然而随着陈曦集村并寨的推进,刘备认识到所谓的时间成本其实是要综合考虑的,人口不够多的村寨,水网改建、道路改建、物流贯通、教育布设、人员管理什么的成本都会大幅增加。

    尤其是水网改建和道路重布,这是对于地方百姓最为重要的两件事,普通地方村寨自己是无法承担这两项工作的,而国家为百余人的村寨搞这个和为两千人的村寨搞这个,不管是从成本、还是获利角度讲都是两码事,所以刘备很快就很陈曦统一的思想。

    不过刘备其实还是倾向于一千人的村寨,因为这个规模的村寨,百姓种田的话,在道路贯通之后,去田里面,步行花费的时间是小于一个半小时,而人口上升到两千人之后,部分百姓进田时间就需要两小时,这就有些要命了。

    陈曦对此并没有看法,他只是在田头用泥砖给修了小房,问题基本解决,反正以前农忙的时候农民也是住在田里面,远处的田地给准备个泥砖房,让人送饭,或者自己做饭什么的,农民不会觉得远。

    再说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一千人的村寨是撑不起第二阶段的计划的,村寨企业虽说小,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有相关较少配套的前提下,常驻都需要十几人到几十人,忙的时候需要上百人,而一千人的村寨,根本撑不起来这种运转。

    当然后期刘备也明白了这一点,陈曦是在以搭建未来的方式在一点点推进,对于当前未必是最优解,但从长远来看,确实是最佳的答案,所以刘备及其他也就不怎么在这一方面发表感言了。

    只不过现在,刘备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说,在他看来村寨企业的推动很重要,这关乎着百姓的碗里面到底是纯粹的干饭,还是上面能铺上一层肉,动这个在刘备看来有些接受不能。

    如果说一五计划的初期是解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期是将清汤寡水的稀饭换成了干饭,那么二五计划的乡镇企业铺开,在国家能拿到钱的同时,也能让百姓吃到肉,所以刘备很关注。

    故而一听要动而地方乡镇准备的技术人员,刘备就有些接受不了,我奋力的开疆扩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更广阔的未来,努力的运营国家,是为了让当代的百姓过得更好,结果现在这俩之间需要妥协?

    “也就是说,要么迁人来恒河,加强恒河的管理,给后续开拓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这边不出现动荡,发挥出新纳土地的潜力?要么继续推进村寨企业建设,将这个压一压?”刘备总结道。

    “我可没说。”陈曦没好气的说道,“我只是说需要抽调一部分原本用来推进村寨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恒河这边搞产业推进。”

    “那不是一个意思吗?”刘备皱眉道,“你把那群人抽走了,后方村寨企业推进不就缺人了,不行不行,这个不行,保也得先保我们自己人,这边先凑合着搞就是了。”

    刘备的道德水平很高,但夷夏之辨其实很清楚明确的,什么国际主义,对于刘备来说都是扯淡,亲疏远近还是很明确的,这种时候当然是保自己人了,先让本土的弟兄们吃上肉,再管其他人。

    要是连自家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就去解决别人家的问题,那不就成了本末倒置了?

    所以刘备想也不想的就决定丢掉恒河包袱,轻装上阵,先这么运营着,反正也没炸,钟繇干的不是还挺好的,让他继续干就是了,只要不炸,过几年陈曦缓过来,不也能在搞,不急于这一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