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第321章

“朕说了,朕不生气,朕高兴。”

他的好弟弟,好儿子,好儿媳,好臣子!

先害皇后,再令魏国公府和兴宁伯产生龃龉,哪怕是为了安抚徐辉祖,安抚外戚,也定要处置了兴宁伯。

兴宁伯之后,就是定国公。

两人都被打成奸佞狂悖之徒,高煦高燧也定然要受牵连,便是连朱棣都要被史书记下重重几笔。

宠幸奸佞,识人不清,昏君!

谷王会动这样的心思,朱棣不意外。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抢的,他的兄弟们,也不是能乐天知命的。

李景隆会卷入其中也不稀奇。建文旧臣,靖难功臣,都不屑同他为伍。永乐二年被参豢养凶徒,永乐三年被夺官,只留下国公的爵位,在家啃禄米。

他会不甘心,会对朝廷有怨言,甚至生出二心,在朱棣预料之中。

唯一没想到的,他竟有胆子和孤王联手,帮着孤王一同算计他的儿子,谋害宫中!

还有平王府。

“这次是皇后,下一次,会不会就是朕?”

朱棣在战火中出生,他的一切,都是从战场上得来。

明刀明枪的对抗,他毫不畏惧。

背后的阴谋,他一样不怕。

让他心凉的是,背叛他的人中,还有他的儿子!

平王妃所为,平王当真不知?

纵然不是那么喜欢朱高炽这个长子,更想立次子为皇太子,朱棣也从没想过将朱高炽打落尘埃。将平王留京,看似对他不放心,何尝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保存他?

可是,朱高炽让他失望了,又一次失望了。

翻开最后一页供词,朱棣久久未动。

“杨铎。”

“臣在。”

“翰林院也有人牵涉其中?”

“是。”杨铎表情无波,声音极稳,“据查,翰林学士解缙,曾秘密向平王府传递消息,平王长史手中,有解缙亲笔书信可以为政。另,翰林侍读黄淮,杨荣,也有牵涉其中,然无实证,臣不敢断言。”

“解缙。”朱棣负在背后的手,缓缓攥紧,松开,再攥紧,“魏国公,可涉入此事?”

“回陛下,据顺天回报,魏国公与此事无干。只是其麾下百户张成实为前朝余孽,并暗中投靠谷王。”

“这么说,此事都是谷王一手策划?”

“回陛下,臣不敢断言。”

杨铎垂首,即使心中有六成把握,答案也不能出口。

建文帝,朱允炆。

在永乐帝面前,这是忌讳。

无论死了还是活着,都一样。

又过了许久,朱棣才开口道:“传朕旨意,曹国公李景隆罔顾法令,朕屡次宽宥,仍不思悔改,收留凶徒,行非法之事,夺其爵,下诏狱。”

“谷王穗贪-虐-残-暴,横征暴敛,不听直言,无视朝廷,朕顾念亲亲之情,多次劝谏,仍屡教不改,收回封地,削其王位, 贬为庶人,下宗人狱。王府官属不能劝谏,且助纣为虐,交刑部大理寺问责。”

“平王……”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平王改封西南普安州,令下,即可启程就藩。给两百校尉,食禄八千石。无诏不得进京。平王妃有疾,赐侧妃二人随同就藩。平王世子聪颖好学,留京就学。”

“兴宁伯虽有不妥之行,然事出有因,其情可免,罚奉三月。”

比起对谷王,曹国公和平王的处理,孟清和只被罚俸三月,简直比毛毛雨还要毛毛雨。

朱高炽都在老爹一怒之下,被发配贵州当人猿泰山,孟十二郎当街行凶,流言缠身,却是轻拿轻放,不说杨铎,侯显都是吸了一口凉气。

兴宁伯恩宠之深,绝非一般人可比。

“还有,”朱棣话锋一转,“朕闻近有事佛先于事祖,简于祭祀而严于佛祭,此盖教化不明之故。朕于奉先殿旦夕祇谒,纵有微恙,亦未尝敢轻慢。世人事佛竭力而疏于事先,是昧其本,当诏令天下,以太--祖高皇帝御制大诰为本,率正其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