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第304章

沈瑄打胜仗是一定的,明军攻陷安南也是必然。但是,打了胜仗,如何安排善后事宜,需要慎重考虑。

无论扶持陈氏上台还是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这两条路都必须修。

遇山开山,雨水搭桥。道成通途,他日安南再生乱,明朝发兵,数日可直抵国都。

“修路,开互市,都可发安南民夫。有大批役夫聚集,沿途定有商业兴起。民夫不足,大军俘虏的贼军也有了用途。”见朱能瞪眼,孟清和咧嘴,“此地气候合宜,水稻可一年三熟,开路之时可从当地圈划购置良田,迁边民种植。为防贼寇-骚-扰,当派遣军队驻扎,非为占据安南土地,只为保护我大明之民。国公爷以为如何?”

朱能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甚好。”

“下官有一不情之请,请国公爷应准。”

“贤弟只管说。”

“请国公爷将此事上奏天子。”

“我?”

朱能吃惊不小。此计若是成了,就是泼天的功劳,就这样推给自己?

“正是。”孟清和笑道,“下官终究年轻才薄,于朝中并无太深根基,请国公爷体谅。当是许给下官一份人情。”

朱能抚过下颌,功劳给他,还说是人情,话漂亮,事也漂亮。这般取舍,换成十多年前的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罢,为兄答应便是。朝中有人非议,有为兄在,贤弟自可放心。”

“下官谢国公爷!”

朱能笑道,“不提其他,以贤弟同子玉的交情,也当叫某一声兄长才是。”

孟清和抬头,认真看着朱能。

只是字面意思,还是另有深意?

难不成,他同定国公的关系已经这么明显?

摇摇头,一定是他想多了。

朱能比孟清和更加老道,孟清和只想着拉他和沈瑄入伙分担压力,他却大笔一挥,特地修书送往大军中,征讨安南的将官,凡官至都指挥,爵位三等伯以上者,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奏疏上落款签名。

吃独食的注定走不远,有功劳大家分,才是成功之道…

“国公爷深思熟虑,是下官想得不够周到。”

孟清和汗颜,想在大明官场上拼搏,更上一层楼,还要继续学习。

三封信陆续从凭祥县衙送出,李庆青同首批召集来的商人也初步达成了共识。

初时还有些紧张,随着预定好的条件一个又一个抛出,商人们的目光愈发炽热,他却奇异的冷静下来。

“以盐井为担保,诸位运来的粮食皆可换取等价值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金银。”

“大令所言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李庆青道,“不拘于稻谷,小麦粟米亦可。但本官有言在先,不得是陈年之粮。”

“除了粮食,大令可还要其他?”

“香料,药材,野物,本官同样收购。”李庆青道,“若有良种,价格好说。”

有商人道:“听闻县衙收购木料,李大令为何不交给我等?”

“此事已交由各部土官。若诸位想做木料生意,这粮食的生意,本官就要另择他人了。”

这样的条件,是孟清和提前交代李庆青的。

因边民和土官还要在此居住,砍伐木材时,自然会有所选择。分散在各地的商人则不然,若是将生意交给他们,其他不论,与边民产生冲突,结果会相当麻烦。

何况,木材是个长久的买卖,当下,筹集粮食才是紧要。

大军有缴获,可终究是有备无患。

就算大军充裕,不需要更多粮食,运回中原地区也能解决部分郡县遭灾缺粮的问题。

南京户部不缺钱,只缺粮。

对消息灵通的兴宁伯而言,实在算不上秘密。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准许他“便宜从事”,只为筹集军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