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第288章

三声炮响之后,列成三排的火铳手越过火炮,瞄准木靶草人,前排-发-射,最后一排填装火药铁丸,中间传递火铳,以保证射击不断。

三段式射击法,朱棣早已知晓,但大宁火器队明显有了改进,且更为娴熟。

五轮齐射之后,两排火铳手调换,五轮之后再换,立在前方的草人和木人无一不伤。火铳性能优良是其一,火铳手技艺熟练更为重要。

“大宁边军果然骁勇。”

大宁杂造局制造的鸟铳-性-能虽优于明军现有火铳,但连续发射十五次已接近极限。

铳身热得烫手,不炸膛,也有将人烫伤的危险。

“火铳散,骑兵冲锋!”

号令以鼓声和令旗传达,三排火铳手迅速向两侧散开,散开时没有转身,而是横托火铳,目视前方,依序后退,此举又让观看的朱能等人眼前一亮。

不过瞬息,火铳手已让开道路,五十名身着皮甲的骑兵,列成锥形,轰然发起了冲锋。

大宁骑兵以兀良哈及边军精锐为主,待遇极优。自永乐三年,归附的草原部落和野人女真接连成为兵源,竞争更加激烈。

参与火器队演练的五十名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冲锋在前的百户斜举长刀,两侧骑士双腿-夹—紧-马腹,双臂举起短火铳,两声铳响,无数细小的铁丸如天女散花一般,飞向了前方的目标。

“此为何铳,竟不是以火绳引发?”

未见有火绳燃起,朱棣大惊,朱能张辅等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即便是汉王进献的鸟铳,也要拖条火绳,大宁骑兵使用的这种短铳竟不需点火?

孟清和知道永乐帝和成国公等武将定会产生疑问,也考虑过是否要将短铳拿出来,最后,还是决定让士兵在操演中使用。

大宁杂造局的猛人们提出了燧发枪的理论,也着手实践。即便有各种条件限制,依旧把燧发枪给弄了出来。

原理说出来并不难,用燧石代替火绳,以扣动扳机压动弹簧,带动击锤击打燧石,通过急速-摩-擦-燃-起的火星点-燃-火-药。

看似简单的原理,制作起来却是问题重重造出的燧发鸟铳,单兵根本无法使用,太重。经工匠们改进,这种半臂长的短铳便应运而生。

重量的问题解决了,有效射程和精准度却比鸟铳差了一大截,基本同没有改进的烧火棍有一比。

亲自参与试验的孟清和切身体会到了发明创造的困难,对永不放弃的大明工匠们佩服不已,敬意油然而生。

研发陷入僵局,是一名熟手的徒弟提出,一枚铁丸打不准,换成多枚是否可行。

工匠们豁然开朗,火炮中有子母弹,不能直接-套-用,却给了众人灵感。

成品拿出,孟清和拿起枪-身-加-粗,枪-口-略呈-喇-叭-状的火铳,笑容都是僵的。

变种散弹枪?

大明的工匠竟凶猛至斯,谁敢再胡扯华夏人没有创造力,都该像他一样穿-越几百年,亲眼见证一下历史!

明朝火器,除自主创新,也擅纳外界之长,经过改进,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直延用了几百年的鸟铳不必提,万历年间出现了可连发的迅雷铳,崇祯年间更有了关于燧发枪的记载。

华夏民族从不缺少优秀人才,只要给以合适的土壤,开出的绚烂花朵,足以令世界侧目。

只可惜,文明的发展终究被野蛮截断,留给后世的,只有面对史料时的无尽叹息与遗憾。

大宁制造的短铳,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可以在马上使用,散射的铁丸威力巨大,近距离可以击穿三指宽的木板。但射程终究有限,且马上不能填装dàn • yào ,一发过后,照旧是半截烧火棍。

饶是如此,永乐帝和成国公等人受到的震撼仍无以言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