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等不到海运的粮饷,军屯和商屯收获有限,当地百姓还靠朝廷救济粮过日子,粮食实在不够吃,朱高煦只能另想办法。

    集合部将,集思广益,军汉们习惯了简单-粗-暴,想吃饱肚子,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个,打猎,到鞑子那边抢劫。

    草原上的猎物是有数的,杀光了破坏生态平衡,抢劫鞑子更符合边军的利益。

    允许鞑子到自家边境打谷草,不允许自家到草原上去套牛羊?

    没这个道理。

    礼尚往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理念是朱高燧通过书信灌输给朱高煦的。

    原话出自兴宁伯孟之口。朱高燧听后认为很有道理,朱高煦看过,也是深以为然。

    抛开心理负担,各种铺垫和准备工作做好,还等什么?就一个字,抢。

    做好伪装,带上长刀,跨-上战马。

    能抢就抢,抢完就跑,机动作战。

    据闻,这一条也是朱高燧从兴宁伯口中得知,朱高煦再次深以为然。

    陈瑄的舟师没有北上之前,草原上的鞑靼部落,尤其是经常到边卫打谷草的,成为了边军眼中待在的羔羊,屡遭洗劫,抓不住抢劫犯,保不住牛羊,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相比之下,开平卫边军的生活水平却在和战斗力一起飙升,再提起鞑靼,个顶个的双眼副放光。

    抢劫行动都是秘密进行,不只朝廷不知龗道,在身边的朵颜三卫也一无所知。

    明初,边军深入草原巡逻是常例,谁能想到,代表着正义的大明游击将军会在袢袄外边套上皮袍子,皮帽子一扣,哇啦哇啦装成外族去实施抢劫这一犯-罪-活动?

    一切,都是因为孟某人的几次说漏嘴。

    可以还是偶然?只有老天知龗道。

    经过多次磨练,开平卫边军的抢劫技龗术已臻化境,即便没有怯烈帖木儿等鞑靼首领的投靠,照样有极大的把握骗过朵颜三卫,抢过之后,把X盆子扣到鬼力赤的头上。

    鬼力赤不行,还有马哈木不是?

    如此行事定然不符合明朝对外形象,郡王带头抢劫邻居更会被言官骂得狗血淋头的事,朱高煦不会当着外人的面告诉老爹,只能在私底下进行汇报。

    永乐帝夸奖过儿子之后,感叹,朕当初怎么没想到如此计策?

    可见,有朱棣这样的邻居和上司,鞑靼和兀良哈果真是霉星高照,非同一般的悲催。

    朱高煦向朱棣汇报完工作,朱能等将领也传阅过被炸断的木头,又开始研究起点燃的火雷。

    拳头大的空心铁球,填充火药,装上引信,竟然会有如此威力,当真是让人惊叹。

    孟暂时未得皇帝宣召,干脆为在场众人做起了讲解员的工作。

    朱能,徐增寿提出是否能改变一下火雷的外形,便于携带和投掷,张辅则引申到了火炮实心铁球向开花弹转变的可能性。

    “若以威武大将军,射-出此类火弹,其威力当可无匹。”

    听到张辅的话,孟不免咂舌。再看朱能等人先是皱眉,随即恍然,进而跃跃欲试的表情,孟不自觉的挠头。

    莫非,继永乐帝北巡逻,神机营的出现也将提前?

    以明朝的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组织一支“现代化”的热武器部队并非不可能。

    毕竟,大明朝的皇帝可不会下令将军队中的火铳换成弓箭,还要悄悄的来,“勿使之觉”。能做出这样脑缺事的,出了半瓢,只有半瓢。

    看着朱能张辅等人讨论的势头,孟很想提醒一句,有了火雷的启发,开花弹的制造应当不会太苦难。当下应该关注的,是火炮的攻坚。

    没有稳定性强的炮膛,炮弹再犀利也是白搭。

    为了弥补制铁工艺的不纯熟,也为了加强火炮的稳定性,明初的火炮大多都是矮敦胖,个顶个的憨厚壮实。哪怕是道衍组织地下-兵-工厂造出的虎蹲炮,在工艺上也比不上戚继光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