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P`*WXC`P``P`*WXC`P`建文元年,四月甲午,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塌房屋数间,死伤者百余。

    翌日,建文帝下诏,令百官直言。

    诏令的内容很直白,上天降下灾祸,一定是朕这个天子哪里做得不够,大家多给朕提一下意见,朕一定改正。

    封建时代,每当发生天灾,诸如日食,地震,洪水等,皇帝都要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到罪己诏的程度,态度却一定要摆正。

    皇帝态度好,百官会视情况上疏,奏明上天降下灾祸,不是皇帝不好,是臣等的过失。

    要是皇帝态度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各科给事中和科道御史,动起笔来绝对能气得人吐血。

    建文帝乐于对叔叔下狠手,对朝廷官员却很优待。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琢磨了一下,皇帝仁义,自己也必须厚道。私下里商量之后,只有都察院上了几份不痛不痒的奏疏。上疏之前,都察院左、右都御使进行过严格的审核,确定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呈送皇帝。

    按理,皇帝自我批评一下,众臣架一下梯子,等皇帝下来,再妥善处理灾后工作,这件事就过去了。不想,远在北平的燕王,病中仍忧心国事关心侄子,派快马送来一分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燕王的用词很客气,表达出的意思却相当的不客气。

    上天降下灾祸,必定是对皇帝示警。皇帝不顾念亲亲之情,罗织罪名迫害亲叔叔,周王代王在西南艰苦劳动,湘王一家子都去见了大行皇帝,据闻皇帝还下令纠察岷王、齐王的不法事,问罪的旨意都准备好了,莫非皇帝要把宗亲一网打尽,做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奏疏的末尾,燕王还引用了《礼记》中的一段话,用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家之福也。主圣臣贤,国之福也。反之,则必生祸端。

    陛龗下如此对待亲人,是一个圣明君主所为?或陛龗下只是受到蒙蔽,被朝中奸佞蛊惑?既如此,当诛杀奸佞……

    没等奏疏看完,建文帝已是面色铁青。

    燕王这封奏疏,简直是指着鼻子骂他不仁不义,无亲无情。对亲人尚且如此,还倡导什么恢复周礼,充什么仁厚之君!

    若是建文帝不承认自己冷酷无情,就一定是受奸人蛊惑偏听偏信!

    两个字直接甩脸上,昏君!

    本来不大的一件事,被燕王这么一搅合,皇帝顿时有些下不来台。

    气得耳朵冒烟也不能追究燕王,是他亲自下诏求直言,若因言治罪,才是真正落实昏君的罪名。

    建文帝登基以来,顺心的日子不多,不顺心的日子不少。下朝之后,直接摆驾去了谨身殿,他需要冷静一下,顺便三省吾身,他这位四叔,实在是太不好对付。

    醒悟之后,建文帝终于意识到放燕王回北平是件多傻缺的事!下定决心,等到洪武帝祭日,燕王进京后立刻动手。

    这次,绝对不能再纵虎归山,给自己添堵。

    可惜建文帝醒悟得有点晚,叔叔的人生和斗-争-经验比侄子丰富太多,建文帝的算盘注定落空。

    不过三日,北平来的第二份奏疏送到。得知朱高炽三兄弟将代替重病的燕王进京祭拜,建文帝呆坐半晌,猛的将桌案上的奏疏全部扫落。

    伺候的宦官宫人跪在地上,颤抖着大气不敢出。

    魏国公徐辉祖也接到了燕王妃的来信,信中没说别的,只说朱高炽三人五月到京,希望做舅舅的能多照顾一下。

    如果信是燕王写的,徐辉祖肯定会置之不理,但信是燕王妃写的,通篇只言亲情不说政-治,徐辉祖再拒绝就显得不近人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