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移风易俗,文网初起

    就有人附和道:“说起来,那位邱学士,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不过壮年,便有这般成就,也可称为在世圣贤了,若有机会,我等也想好好研习他的知行之道,可惜愚钝,找不到关窍,总是不得其法。”

    崔素井闻言,已知其意,笑道:“听说在那北方,有人自发组织起来研习邱学,只是邱学士还在南疆,无法与之呼应,因而未成规模,想来学士北归,必定有所动作,到时邱学的窍门,或许就能流传出来了。”

    他自然知道,面前几人,是想让他传授知行之道的奥秘,可惜他自己也是无意中得悉了一点精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哪里说得清楚?

    说到底,要入文网,就要习得邱学精髓,哪怕不能精通,也要有所领悟,但知行之道的奥秘,不光要知,还要行,这个道理,北边的学子也是最近才惊觉,人数不多,而传到南边尚需时日,闽地学子也就无从得知了,只有部分人阴差阳错,又或本身资质不凡,又或心念与文网契合,方能达成,当然说不清缘由。

    不过,崔素井不说,其他人就当他敝帚自珍,难免嘀咕,对此崔素井也是有口难言,但他这个人颇重情义,既然说不清,就从其他方面补偿,便将自己从文网中所得之事,尽量传出。

    “诸位这次都想探得什么?”

    “都在上面写着了。”

    问答之后,崔素井点点头,将桌上堆着的几本书翻开,粗略一看,又合上几本,只留其中三册,对周围人道:“这三本,崔某前些日子看过,略有所得,可以直接去试着交换。”他的神情平和,显是之前酝酿得法。

    听他这么一说,围着的几名儒生里就有三人露出笑颜,都道:“有劳崔兄了。”

    “算不得什么。”说着,就有小二过来,按规矩收拾一番,将桌上摆好笔墨纸砚。

    这间茶肆,本就有名,从不缺乏文人墨客,更有儒生学子时常观光,可谓文雅之地,自是识趣的,而崔素井现在名声不低,经常出现此处,早就有掌柜的特别吩咐,这小二布置起来驾轻就熟。

    “多谢了。”道了声谢,崔素井也不啰嗦,便将三册书放下,然后拿笔沾墨,就在上面写了起来,但不是随性发挥,而是在誊写书上语句,同时沉下心,调动记忆中对这三书的看法和认识,同时默念知行精髓,心念渐渐沉淀,神情专注。

    见了他的表情,其他人也不多言,知道是紧要时刻,连低语都停下了,这周围几张桌的人,见了这一幕,认出是崔素井后,也都忍不住望了过来,知道这是他在联络文网。

    要入文网,掌握诀窍很重要,领悟知行精髓也必不可少,但个人的专注、用心,也不可能避免,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同样也有助于精粹念头。

    几息之后,崔素井的慢慢平静下来,双眼也缓缓闭上,整个人散发出一股平静祥和的气息,他的几位友人对此并不陌生,知道崔素井是在步入文网。

    这文网的特性诸多,被世人所知的也有不少,其中一点,就是想要获得相应的知识,就要通guò有联系、有关系的书籍和语句,来凝结意识,这样进入人文之网后,才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否则那文网何其宽广,内里知识众多,一点点去寻找,好似大海捞针,而且每次探查,都要消耗自身的学识积累,很可能还没找到,先就耗尽学识,退出文网了。

    所以,崔素井的友人,拜托他去探查文网的时候,都会将所需学识写清楚,并将相关的语句摘录下来,拿来给崔素井过目。

    但要交换学识,须得是自己理解的知识,因而崔素井一般都会拿回去研习几日,方可入内,但有时候也会如今天这样,碰巧遇上了从前就见过的内容,直接入网。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替他人探寻,一定程dù上,也有助于自身理解,但入得多了,难免被文网了解了底蕴,日后真碰上自己需要探究的时候,可能就要学习更高深的学问,才能有用了,所以崔素井这也是在一定程dù上牺牲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