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典籍之后,兵家渐倾

    白面老人拱手道:“几位将军遣人送了奏折,也派人给老奴通气。”

    “哦?”李坤拍了拍额头,“是朕疏忽了,吩咐下去,军中递上来的折子,今后要优先拿出来给朕过目。”他倒不是疏忽,而是几日来心思不宁,记性越发差了,其实那奏折他事先已经看过了。

    白面老人眼底露出忧色,但表面不动声色。

    李坤翻出了奏折,翻开阅读,越看越是欢喜,只觉大好局面近在眼前:“几位将军,可曾提了什么要求?”

    “诸将军忠心耿耿,为国尽忠也是本分,并无太多要求,只是说了点看法。”

    “什么看法?”

    白面老人迟疑了一下,还是道:“他们希望,官家能予状元公厚待。”

    这话一说,李坤的表情就有些复杂了,一连几变,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说实话,他对邱言自然看重,可若说厚待,是怎么都算不上的,甚至还由着帝王心术,去敲打、锤炼,这是想要日后中重用。

    既然是日后,那眼下自然也就稍显不厚了,但总好过旁人,只是与邱言的声望略有不符。

    “这次让邱卿出使三水,想让他增加阅历,却没有想到,但他这一去,收获已经超过了联军三水所得,这声势未免也有些大太了。”李坤的话中,略有忧虑,这也是面对白面老人,他才会吐露心声。

    礼制一道,在于距离,离得越远,越有威严,反之,若是朝夕相处,就会发现,那皇帝宰相也不过就是凡人,有七情六欲,食五谷杂粮,又能比旁人多出三头六臂不成,渐渐的敬畏之心就会退去。

    所以,皇帝在面对群臣的时候,轻易是不会表露真实情感的,维持神秘感和威严,不过这白面老人为李坤的贴身太监,是看着他长大的,二人距离足够,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不是那礼制和权势,而是近似于亲情的感情,当然就少了很多顾忌。

    孤家寡人,更需要亲情,因而多有皇帝对阉宦恩宠至极。

    而听了李坤的话,白面老人也知龗道其人担心的是什么。

    邱言的声势很大么?

    或许在民间看来,邱言只是个新科状元,算是有了名号,在兴京和京畿地域,百姓知龗道他将那九韵斋主论败,对其学识也多有看重。

    除此之外,也就是剑南道和东都还流传着邱言的才子之名,多有推崇,大瑞的其他地方,缺不见得将邱言看的多高。

    毕竟,状元虽然难得,可三年一次,除了科举那几日,其他时候,百姓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甚至在燕赵之地,对北家失踪了的年青一代第一人北玄的关注度,还在邱言这个状元之上,在江南道,不少人则对邱言颇有敌意,归根结底,是江南两大才子,贺书长和文枝桢先后以不同形式输给了他,又有在江南根深蒂固的孙家,暗中推波助澜。

    这般看来,邱言的声势着实有限,李坤作为大瑞之主、人道皇帝,何故会说出这般话语?

    原因就在于,经过这次的塞外之行,邱言的身份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离去前,邱言念合秩序,单论资格,足够被称为兵家之学宗师,但当今之世,掌握话柄的是儒家,对兵家固然不会穷追灭绝,却也不会任其壮大,再有李坤要平衡各方想法,顺势让邱言在兵阁中安稳半年。

    如今,无论儒家与李坤如何打算,都难以阻止邱言之名传扬了。

    一部人道典籍,带来的影响不可估计,东都大陈小陈在未书理宗大典前,也有名气,但与寻常大儒相同,后来成就典籍,便一跃而起,开宗立派、传承一脉,成为一道学派祖师源头、旁人口中的在世圣贤。

    可以想象,随着邱言所作典籍流传,他今后也会有相似成就,更何况,还没有真正流传开来,就已有兵家为其撑腰了。

    朝廷上,因为邱言斩杀左贤王的事,对他的风评也有了转,当然,这背后有文臣是打着主意,将邱言定位在兵家一系,省得他根基稳定后,借典籍之助,影响到儒家的学派划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