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

    计议定,薛崇训遂召突厥使臣见面,同意了毗伽可汗的请和联姻。然后进行了更详细的谈判,要求突厥可汗想朝廷称臣(他们倒是一直在名义上承认的);将安北都护府北迁漠北设立军事据点,在突厥汗廷派遣唐朝官员;突厥可汗同时授封唐朝官衔及爵位,承诺不再侵扰边境等等。

    因议和顺lì,突厥使者也得以在唐军大营见到了阿史那公主。毗伽可汗是阿史那卓的亲兄弟,派来的亲信是突厥贵族,也是她认识的人,说起话也就更亲切了。突厥使者劝她放下个人的事儿要以大局为重,如能得到唐朝晋王的宠爱,可劝说当政者善待突厥部族。

    阿史那卓此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觉得有什么牺牲和委屈,忽然间感觉有些异样,当然口头上是不好意思这样说的,便顺着使者的意思道:“先父已故,既然是哥哥的意思,我自应该听从。”

    使者很满意,又宽慰之:“让公主留在唐朝,可以使得更多的突厥人免受战祸,大家都能记住公主之恩。”

    其实这样的联姻在各国上层的看法里,嫁女人的一方并不吃亏,牺牲一个公主或者名义上的公主却能多少影响到对方当权者,简直是包赚不赔的买卖。中原皇室对和亲一直就有这么个看法,不过算盘往往并未如愿,游牧族的权力很少受女人的影响,就如吐蕃娶了唐朝公主也没少发动战争;游牧族也想嫁女人到朝里,因为他们明白汉人的政权有时候真能受后宫外戚的干涉,特别是汉朝的后宫非常厉害。为了利益,当政者要脸的真不多……倒是薛崇训在这点上不够现实,他一直认为把公主送给别国做妾是一种耻辱,反而对收集各族美女很有兴趣,这只是个人的想法罢了,每个人都难免有不明智的一面。

    要用阿史那卓与薛家和亲,其中有不少繁文缛节,大约要等薛崇训回到长安在唐朝皇帝与毗伽可汗交换几次国书后才能正式完成。但突厥使者在唐军大营与薛崇训谈妥之后,人们对阿史那卓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了,大臣及将士们已经明白她即将成为晋王的妃子,言语之间多了些尊重,完全没有了俘虏的待遇。

    中军大帐有一些亲王国府上的官吏和仆从,他们觉得王爷的妃子不能再穿一些旧衣服将就,以前她的身份是掳掠来的俘虏倒也无妨现在却不一样了,这帮官吏确是有办法的,竟然不知从哪里弄来了缎子罗裙……在茫茫草原上除了牧民就是军队肯定没有这种东西,他们大概是差遣报信用的快马去三城寻来的。三城虽是边防军事据点,其中却有商贾等过往人士,只要出得起价钱国内能有的东西都有法子弄到。

    阿史那卓听其堂兄杨我支说汉人的大家闺秀在出嫁前很少出门十分注重礼仪,倒不像草原上的小娘那般自由随意,心想肯定很受约束。不料她发现送给自己穿的衣服竟然衣不遮体十分暴露,不由得感到惊讶不可理解唐人的想法。就算是如今天气寒冷罗裙外头套了貂皮大衣及毛皮领子,可是胸口仍然能露出ru |沟,而且这衣服裁剪得十分特别,***比较宽松偏偏胸|部的料子紧|窄,将鼓起的部位故意凸现。

    此时阿史那卓身边新添了两个婢女,她便忍不住问这俩汉人:“长安的妇人都是这样打扮?”

    婢女答道:“奴儿没去过长安,到过的大市镇只有中城。一般的妇人不敢穿得如此招摇,不过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商贾家真有这般穿着的,听说是有权位的人从大明宫见识来的。”

    阿史那卓轻声抱怨道:“天气这么冷,她们还真做得出来。”

    婢女便说:“穿这种衣服的人除了歌妓,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阿史那卓便决定入乡随俗,让婢女们侍候沐浴更衣,可是她将新衣穿好后还是觉得很不自在,主要是天气那么冷非得露一块肌肤在外头感觉十分突兀,便问:“夏天也就罢了……现在就没有遮住胸口的穿法?”

    “有的,里衬和抹胸有很多种呢。”稍大的婢女见识多一点,她想了想说道,“如果可以遮掩反而显得不大气,但只要换另一种抹胸,就不会让人觉得刻意为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