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

    夏初七得到这个惊人的消息,是在八月初三晌午过后。

    八月初一,京师军民百姓还在“摘冠缨,服素缟”,晋王殿下要再次出征南疆之事便敲定了。八月初三,一份用蓝笔拟定的公文,从兵部飞出,经皇帝朱批,最后落到了赵樽的手上。

    如此一来,门前冷落了许久的晋王府,再次热闹起来。

    帝王之心,不可测。晋王之心,更不可测。

    臣工纵有疑惑,却无人予以置喙。

    无人知晓这叔侄二人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只是为官之人都嗅觉灵敏,一夕之间,仿佛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自从冷宫废弃的荒殿起火那一晚之后,这叔侄二人的感情就微妙了起来。不论议内事还是议外事,赵绵泽都不再忌讳赵樽,而赵樽也不再推托朝政,一力当先的为赵绵泽出谋划策,俨然是国之良臣。

    赵绵泽高姿态的同意了,人人都以为失去失忆的晋王爷会拒绝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可他也同意了。

    徐龙文提出来了,人人都以为赵绵泽在这骨节眼上,不会再让赵樽统领兵权,披甲上阵,可他却同意了。

    但先前谁都不敢提,为什么?只因人人都知个中“尴尬”。

    论谋略,论经验,论亲厚,赵樽都是当之无愧的南征将领。

    商量来商量去,避讳来避讳去,终于梁国公徐文龙把名儿点到了赵樽的头上。

    然而,忠言,良言,佞言,纷纷扰扰,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能肃清南疆乱局的领兵之将。自建章帝继位以来,大晏第一次进入紧张的战备状态。可建国这些年来,大晏战事频繁,那些跟随洪泰帝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或死于政斗倾轧,或死于帝王猜忌,真正能领兵布阵的将领却不太多。

    连续半月,宫门戒严,皇城封锁,京师城里的兵卒数量多过了街上进走的老百姓。赵绵泽在悉心为太皇太后服丧之余,修缮皇陵,督导京军,忙肆不堪。每一日都服丧于奉天殿偏殿议事,与臣工共议平定南疆乱局的举措。

    尤其恰逢乌那诸国来犯,京师民众更像是卷入了一锅热水之中,每日有说不尽的话题,哀国,哀民,哀生活,人人都在等待事态的发展,人人都可闻见天空里布满的血腥之味儿。

    丧事,也是热闹之事。

    大殓之后,皇室贵族都得在家中斋戒,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还要在本衙门行集体斋戒礼,其余在京的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奉天门外斋戒,都不得回家。

    太皇太后的丧礼是在隆而重之的气氛中过去的。七月底,分封往各地的藩王,包括宁王、安王、湘王、吴王等纷纷入朝,在奉天门外行跪拜礼后入皇城,为太皇太后守孝。

    ~

    他不回答,东方青玄也不再问,只是心照不宣地笑叹一声,说了一句模棱两可,极难理解的话,“不论如何,你到底阻止了赵樽,平息了事态。若不然,多少人都得随了他一起堕入万丈深渊,再无退路。”

    如风一怔,像是没有听见。

    “你是一直在,却又从来不在。”

    东方青玄轻轻一笑,一点一点转过头来,温和的视线落在如风手上,狭长的眼儿眯起,那视线里,无失望,无难过,无悲伤,更无半分不谅解。

    “属下一直都在的。”

    如风脸上没有情绪,目光凉,声音也凉。

    如风赶紧扶住了他,并未吭声儿。他叹一声,自嘲一笑,“幸亏有你。”

    东方青玄笑着迈步,脚下却踉跄一下。

    “是。”如风掺着他的手腕。

    “如风,扶本座过去!”

    东方青玄没有抬头,只看见地上有一双白色的皂靴。他双手扶在膝盖上,迟疑了良久,才直起身子,伸出一只修长白皙的手,平静从容的笑开。

    一张同样洁白的巾子递了过来。

    “大都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